星火燎原井冈山

纪念毛泽东,认真学党史

作者:朱秀文 发表日期:2025-07-14

  今年是党的104岁生日、毛泽东诞辰132周年。在纪念毛泽东诞辰时,更要学习、继承他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思想。尤其是他的革命创新精神。比如,在中国革命初期,当白色恐怖笼罩中华大地时,他以伟大的革命气魄,提出武装割据理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以星火燎原之势,使革命走向全国胜利。
  2000年5月中旬,我们一队离休干部集体赴井冈山进行红色主题之旅。这次井冈山之旅,既是对大美祖国河山、悠久历史文化的欣赏之旅,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革命史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学习之旅。
  5月13日中午抵达井冈山,下午参观博物馆和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
  毛泽东同志旧居位于井冈山市中心茨坪东山脚下。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时,房主李利昌将房屋一半腾出给秋收起义部队居住。从1927年10月到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常在这里右后间居住和工作。在这里代表井冈山前委起草了《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崭新思想。
  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就设在此屋中厅。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在这里主持召开党、政、军会议,研究部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工作。1921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出击赣南后,井冈山曾一度被敌军占领,茨坪大部分房屋被烧,此屋也被毁。1961年井冈山人民按照原样恢复。
  第二天早餐后,乘车前往西北方向17公里外的黄洋界参观游览。这里山顶海拔1343米,站在山顶向西望去,层峦叠翠,一望无际,地势非常险峻。这里保留有当年保卫战的哨口工事,主要是一小部分战壕和一门炮的复制品。我下到战壕里,向西一看,这里居高临下,下面情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真是阻击的好地方。还有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宁冈挑粮走过的小路,以及中途休息的两棵榭树。在树边崖壁上还挂有朱德挑粮的扁担。据说后来这根扁担已收到博物馆保存了。
  黄洋界山顶上建有两座纪念碑:一座竖碑和一座横碑。竖碑高12米,底长4米,宽2.8米。正面是朱德题写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背面是毛泽东手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大字。横碑高6.96米,底长10.94米,宽2.96米。正面镌刻的是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词,背面是朱德题写的“黄洋界”三个大字。
  黄洋界保卫战发生在1928年8月30日。红四军主力在湘南行动受挫后,转移到桂东,红四军前委书记毛泽东率红31团第3营去桂东接应,井冈山只剩红31团第1营留守。湘赣两省国民党军趁我军主力未归,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起了第二次“围剿”。8月30日晨,国民党湘军第8军两个团从酃县出动,向井冈山黄洋界哨口发动进攻。红31团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率领红军,在井冈山当地群众的支援下,构筑起“竹钉阵”“竹篱笆障碍”“滚木擂石”“壕沟掩体”“射击掩体”等五道防线。利用敌军大部队无法展开的弱点,凭险固守,沉着应战,连续打退敌军多次进攻。至午后,正当敌军重新组织进攻时,红军以仅有的一门迫击炮和三发炮弹,轰击敌军的后续部队。当炮声一响,隐蔽在山间的赤卫队员和革命群众在油桶里燃起鞭炮,山上杀声震天,军号嘹亮。筋疲力尽的湘军以为红军主力返回到井冈山,阵脚大乱,停止进攻,连夜撤退。赣军闻讯也仓惶而逃。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保住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我军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传奇战例。为红四军主力回师井冈山,打破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创造了有力条件。
  毛泽东同志当听到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消息后,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词以鼓励井冈山军民的革命斗争精神。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从黄洋界上下来,接着参观了大井和井冈山烈士纪念碑。次日早餐后,经南昌返回北京,结束了井冈山之旅。
  通过回忆井冈山之旅,结合自己的学习,把有关资料进行梳理之后,对这段历史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和认识。井冈山的斗争开始于1927年,而1927年确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国革命从城市转向农村的重大转折的一年。井冈山的斗争,就成为我国革命发展史上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和汪精卫叛变革命,在上海和武汉等地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失败而告终。
  1927年7月12日,为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挽救中国革命。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指示,中共中央进行了改组。停止了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领导。中共中央指派周恩来为前敌委员会书记,前往南昌领导武装起义。
  1927年8月1日,为了实现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建立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销了他的党内职务,选举了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会后,中共中央委派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组织秋收起义。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开展游击战,进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和赤卫队。到1928年2月,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在宁冈砻市与毛泽东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平江起义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主力到达宁冈与红四军会合,将红五军改为红四军第五纵队。
  井冈山地区的革命武装力量不断的壮大,粉碎了敌人数次“围剿”,巩固和扩大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的斗争对推动全国革命斗争的发展,有着重要历史意义,是我军建军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是我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也是星星之火燎原的开始。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讲到“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这是毛泽东对国际和国内形势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得出的精辟结论,为武装斗争、创建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经验和理论基础。
  井冈山是我党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由此开始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陆续在全国各地建立起大大小小很多革命根据地。其中比较大的革命根据地就有19处。建立革命政权,进行土地革命,发展生产,扩充革命武装,支援前线。依靠革命根据地的支撑,我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最终取得了全国的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井冈山的斗争,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虽然只有两年零四个月,却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经验,从而使我国的革命,走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符合我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才能无往而不胜。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调研考察时指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作者系区国动办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