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是我国传统名花,其色泽雅丽、枝干苍劲、暗香清幽,自古深受人们喜爱。特别是其“傲雪凌霜”“一树独先天下春”的特性备受推崇,被认为是坚贞不屈的象征。梅花也是中国民俗中的吉祥物,代表了喜庆、美满之意。“梅开五福”,即梅花五个花瓣象征了五福:长寿、吉祥、平安、快乐、幸运。
因我的名字里有个“梅”字,所以酷爱。为此,比较喜欢与“梅”有关的各种历史资料记载……
古典园林中的“梅”
在人们的印象中,梅花多生长于江南,其实早在600多年前,北京地区就有了梅花的栽培,而海淀也是北京地区培植梅花较早的地方。
早在元代,大都皇城内就有了梅花。《元都杂录》中记载:“至顺壬申(1332年),蛮夷之人(南方人)进梅树十余株于大内,贡以养之,(农历)三月最为艳芳,嫔妃皆喜之。”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在《缀耕录》有:“初,燕(北京)地未有梅花”,道士吴全节“新从江南移至,护以穹庐(蒙古人所住毡帐),匾曰漱芳亭(今朝阳门外)”的记述。
从目前已知的史料看,早在明代,香山碧云寺已有梅花栽培。沈榜在《宛署杂记》里收录的明代御史朱孟震(今江西新余人)《游西山诸刹记》中写到:“万历丁丑(1577年)日近暮,舆夫行不前,促之行,至碧云……循池而出道右,幽洞敞明,贮花树其中,时春已半,盆梅盛开,暗香袭衣袂,玉色灿然,恍惚若罗浮故人,千里会面,又奇矣!”他对在香山一带能看到梅花感到惊奇,并予以“暗香袭衣袂,玉色灿然”的赞誉。随后在《碧云寺山房次日喜雪》诗中写到“梅花开未落,相对玉为标。雨声方沥沥,雪意复萧萧。”从诗句的描写来看,当时碧云寺三仙洞(位于东侧水泉院)内摆放的盆梅应为白色梅花品种。
清乾隆年间在香山兴建静宜园时,也曾栽培过梅树。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皇帝在香山观赏梅花后,还题咏了一首《梅》诗,并在诗的前面写下一段解释的文字:“梅于北地不宜,而香山土脉殊胜,卉树皆易植。尝以盆梅移种庭中,今七年,高可八尺许,枝干劲达,其天自全。初夏驻山馆,梅始著花踈蕊,暗香故不减冰雪中标格。而草树扶疏时,得此亭亭玉照,更足为泉石之助。夫孤山(无锡)邓尉(苏州)非不繁且早,而兹独以后开见珍,尘外一枝,所成正复不少,又何必较量迟早之间哉。”其诗曰:
盆梅弃可惜,试种岩之隈。
山中气候迟,清和花始开。
潇洒五出葩,因缘值我来。
羞同桃李芳,雅契泉石材。
一树不为少,雪海何为哉。
白傅与林翁,假借聊相陪。
诗中记述了乾隆皇帝在香山试种梅花的过程,并赞誉“香山土脉殊胜,卉树皆易植。”
此外,《圆明园内工则例》记载了圆明园所种植的花木有70余种,其中也有梅花。只是史籍中没有留下种植梅花的详细记载。
清末出版过一本《西苑杂记》,书中记述了海淀一带皇家园林的风物景观,包括种植花木的情况,其中就有畅春园、清漪园、静明园、圆明园、蔚秀园里培育梅花的记载。据传康熙皇帝对梅花是情有独钟,在畅春园听政时,每到初春之日,他总要在他的御案上摆上一两盆梅花,以作“岁朝清供”,独自欣赏。慈禧太后也独爱梅花,据传初春之日她在颐和园的寝宫里,梅花与水仙是必置的花卉,并以此为临摹对象,创作了不少的山水画。《花乡丰台》中也记述了清代草桥附近已有冬日在暖洞子(暖房)里培育梅花,除送往大内(皇宫)外,也送往海甸(淀)诸多宫苑里,供大家观赏。
北京地区冬季时地气寒冷,梅花很难正常越冬,因此没有自然生长在室外的梅花,均为暖棚培植,而较大范围种植梅花还是近五十年的事。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北京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南梅北移”的艰苦实践。
1957年植物学家陈俊愉调入北京林学院,一边教学,一边与北京植物园合作,进行梅花引种驯化研究,尝试着把江南的梅花移到北京。三年后,四株幼苗吐出一二十个鲜艳的花蕾。但在朔风寒流的不断袭击下,大部分花蕾被吹干枯死,到3月底就只剩下两个花骨朵了,不过这两个花蕾终于在1962年4月初怒放了。翌年,那些梅花开了更多的花,初夏时还结了一个硕大的梅子。两朵梅花度过北国严寒,由此宣告了“南梅北移”的成功。
此后,在陈俊愉教授“南梅北移”理论指导下,京城的园林部门进一步开展抗寒梅花品种的研究,逐步解决了在北京地区广泛种植梅花的难题,并在京城的多处景区开辟了梅园,由此梅花成为京城春日里的一道景观,而主导“南梅北移”研究的陈俊愉教授也被誉为“梅花院士”。
“她”把春来报
海淀区梅花盛开最早的地方当属明城墙遗址公园内的梅园,二月中下旬便进入始花期。这里种植的梅花多是早花品种,如复瓣桃枝、小宫粉、小绿萼等,到三月初已是满树梅花竞相开放。红、白、绿、粉等十几种颜色的梅花和沧桑的明城墙相互映衬,形成“古城春晓”“西岭香远”“屏展芳菲”的别样景致。
最有情趣的赏梅之地在香山脚下的梅园,位于北京植物园西北部,是1998年开始种植梅花的。已有杏梅系、真梅系、樱李系梅花等三十余个品种,2000余株依山傍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其中真梅系梅花为北京地区少有品种,“小宫粉”“绿萼”等都是该系的代表。徜徉于青山绿水,梅花尽放的世界里,给人一种“花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
在此,借用毛泽东的《咏梅》来止笔: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此词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鼓励人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
(作者系区史志办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