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升初”经历

作者:李如海 发表日期:2025-04-16

  现今的小学毕业考试和“小升初”考试合而为一,程序简单多了。而当年我的“小升初”却复杂得很,回忆起来亦饶有兴味。
  我是1953年7月初,在故乡河北省深县(现深州市)参加了“小升初”考试的。当年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由寒假招生正式改为暑假招生,所以,我读了六年半的小学。
  当时我在清辉头高小就读,到1952年年底才接到延期升初中的通知。当年我们高小有两个毕业班,100人。有一半人因年龄偏大、家庭困难,或因个人学习成绩差等原因,便放弃了升学的打算。他们或者到工厂去上班、或者去参军,或者回家种地。我村的七个毕业生中只有我准备报考初中。
  我是幸运的,因为清辉头高小决定让打算升学的学生到校在老师指导下复习前两年所学的功课,主要是算术和语文两门。而当地有很多高小就让毕业生回家备考,学校甩手不管了。
  利用春节后的3月初到6月底这四个月的时间,在老师指导下我们系统复习了高小两年学过的算术和语文,做了一些老师找来的前两年升初中的考题,还做了不少由老师们自拟的模拟题,这对我们帮助很大。
  尽管学校如此重视,但我校升到县中和其他中学与师范的学生只占高小毕业生的15%,其他高小也基本如此,甚至更少。可见当年“小升初”的难度是很大的。
  这是因为考生众多:不仅有本届的,还有不少往届的;不仅有本县的,还有不少外县的。但僧多粥少,录取名额有限。更加上当年考试程序繁杂: 先初试,再复试; 还要按学校的名气依次进行。首先由名气最大的深县中学出题考试、录取,然后才是各类中学、师范错开日期,依次自行出题考试、录取。这样做的好处是考生选择余地大,没考上县中的考生还可到别的中学甚至是外县的好中学参加考试。缺点是太折腾还是少年的考生了。因此,当年我县的“小升初”考试直到7月底才结束。
  一、初试
  深县中学的初试、复试需要3~4天的时间,真是熬人啊。
  报名一项是个人定下报考哪所中学或师范之后交高小统一去报的。我们高小只有我和吴国华同学报了县中,我俩都是我校学习成绩拔尖的,其他人对县中望而生畏,不敢报考。但考试的前一天下午需本人到县中去看考场。在4000名考生中,路程远的在县城又没亲友可投宿的约1500人,还需要深中给安排住宿。我俩的考场安排在了县中的教室里,其他多数人都安排在城关各小学进行考试与住宿。我俩的住宿安排在县中斜对面县委的一间会议室。进去一看,已有十来个考生“入住”了。地面上铺了厚厚的麦秸,没有被褥。好在考试期间多阴天,偶尔还下阵小雨,故不太热。考生的饭食自理,我娘让我带了5000元(旧币,相当于现在的5角)。国华从家里带来18个发面窝头。我每餐都到附近饭馆买一大碗带菜的面条,分给国华一半,再吃他一个馒头就饱了,顿顿如此。
  因为当年考生都用钢笔答题,所以,开考前,主考老师先提示考生的是讲台桌上有两瓶黑墨水,可以随时来给钢笔加注。
  第一天上午考算术,8:30开始。算式题和应用题中有几道有些难。但我们在高小复习阶段做过类似的题,所以答题时比较轻松,到交卷时我已检查两遍了。走出考场与国华对了对答案,都没什么错。但是对不少考生来说是答不出这些难题的,于是他们就“走”人了。下午2点考语文,我们考场少了1/3的人。据说有的考场有1/2的人弃考,合起来约有1000多人。
  下午语文的考题难度中等,有造句、填空、改病句、改错白字等题型。最后是给出一段描写农村新貌的文字,让考生写350字左右的读后感。这类题型我们在高小复习阶段也做过练习,所以就驾轻就熟了。
  二、复试
  考完初试的第二天下午到深中北门内西墙上看榜,是以高小为单位竖写的浅绿纸榜,我和国华找到清辉头高小就看见我俩都通过了初试。榜上共有800人。我俩到设在榜下不远的复试考场分配处领到一张写有复试考场(都在深中教室参加复试)与考生姓名的纸条,又到考场找到了自己的号位就返回住宿点了。
  第三天上午8: 30的复试考算术,算式题和应用题中难点较多。由于我和国华两人准备充分,倒也都做出了,在考场上检查了一遍就到时间了。走出考场与国华对了对答案,发现他错了道5分的题,是粗心所致。他有点焦虑,我安慰他,鼓励他下午的考试要细心些。
  下午的语文考试又有1/3的人因上午的算术一门考“砸”了,升入深中已无望,于是便弃考了。语文考题比初试难些。增加了50分的作文题,题目是《我的家庭》,要求写500字左右。前面的造句等题型我很快就答完了,后面这道作文大题,由于复习阶段高小的老师也出过这个题目。老师还提出过明确要求,即写家庭成员时不要对每位都平铺直叙去写,要有重点写一两位对你正面影响大的成员。还帮我修改了这篇摸拟作文。因此,我写起来较得心应手。我家有6口人,父、母、大姐、二姐、哥哥和我。重点写了我那在铁路当工人的父亲,他曾参加过1923年长辛店“二七”大罢工的斗争与1948年冒死支援解放石家庄的大无畏精神。接着又写了我大姐,她1938年高小毕业后参加了地下党,以小学教师身份做掩护从事革命活动。之后又当了区委书记,率领区游击队和人民群众先后与日寇、蒋匪进行战斗的英勇事迹。他俩对我的影响很大,决心长大后做他们那样的人。考前的准备充分,答题就顺理成章了。由此可见,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把答完的语文试卷检查了两遍之后就提前交卷了。过了一会儿,国华随着钟声笑眯眯地走出考场,不用问,他一定考的不错。
  考语文前,监考老师就宣布了,语文考后半小时都回到教室,老师要与考生见见面。见面就近似于如今考公务员的面试,但是简单了许多,每人只用2~3分钟的时间。主考老师问考生家有几口人?为什么考中学等等。因为考前没有体检,所以见面没有公开的一项“任务”是查看考生的健康状况,是否有病态?是否有口吃?是否长成了“歪瓜裂枣”的形象?这项内容不到一小时即把500多人查了一遍,随后大家返回住所,准备次日上午9:30来看最后的录取榜。
  三、录取
  第四天上午,我同国华满怀信心地准时到张榜处看榜。复试后录取200人的榜仍贴在初试榜的墙上。红纸写的墨笔字,竖行,每行5人,最北面是头行。一到此处,就见到了“落第者”伤心大哭的场面。
  我和国华先从南面最后一行找起,我俩同时发现南面第二行就有吴国华,他高兴的大叫:“我考上啦!”引起许多落榜考生的羡慕。接着,我俩逐行往前找,快到最北面的两行了,还没有找到我的名字。我心里打鼓,是否“没戏”了?但又觉得不可能。还是国华眼尖,在北面第二行第三的位置(是否按分数排序的就不得而知了)找到了我的名字,我也考上了!我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接着我俩到设在榜下旁边的办公桌前递上参加复试的字条,又报了高小校名和本人姓名,领了一份《新生入学须知》(相当于现今的《录取通知书》)就高兴地一路唱着歌儿回家了。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