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1812年——1885年),湖南湘阴人,原名左宗樾,字季高、朴从,号湘上农人。谥号文襄。
出生时,家庭贫困,自言:“吾家积代寒素,先世苦况白纸不能详。”其母奶水不足,米饭嚼成汁喂之。至其成人后“腹大脐浅”。
一、关于收复新疆
左宗棠好读“经世致用”之书,受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魏源、贺长龄、贺熙龄等人的影响颇大。对猎取功名的“制艺”(八股)不以为然,故三次会试均名落孙山,不能从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直至1860年经友人一再推荐,48岁时才接到清廷给予的四品卿衔,襄办曾国藩军务。
1849年,林则徐告病还乡经长沙,由胡林翼引荐约见了左宗棠。时左37岁,还是个平头百姓,但相差27岁的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彻夜长谈。林把自己在新疆搜集整理的资料和地图悉数托付于左,嘱其在治疆上要有所作为,并鼓励:“西定新疆,非君莫属”。左十分感动,并暗下决心绝不辜负前辈,这或许是27年后左收复新疆最初的因由吧。
为什么说收复新疆呢?因为这时的新疆被浩罕国阿古柏成立的所谓哲德沙尔汗国所占领。浩罕国是临近新疆西邻的中亚汗国(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一带,成吉思汗西征时称花刺子模),阿古柏是浩罕国的一个军官,1864年新疆发生反清的武装斗争,在新疆建立了5个割据政权,这就给阿古柏及沙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阿古柏侵入新疆,1865年赶走封建主司迪克,强占了喀什噶尔汉城。以后逐步蚕食莫古沙尔、和阗、阿克苏、库车、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地,成立了哲德沙尔汗国,窃据新疆达12年之久。
阿古柏侵占新疆后,沙俄于1871年以武力侵占了伊犁及其周边的9个城市。
收复新疆遭到李鸿章的极力反对,曾国藩也因国库不足而不同意出兵新疆,左宗棠力争不果时得到主政的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文祥的支持。于是清廷1875年发出谕旨,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收复新疆。
收复新疆谈何容易!官场腐败、国库空虚、政治黑暗、军队腐化、烟毒泛滥、割地赔款、白银外流……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左宗棠呕心沥血,费尽心机地筹金、组兵、选将、屯田、借贷、治军、造武器……做好战前准备,而后挥戈西进。用了两年时间,从1876年至1878年击败阿古柏,收复了除沙俄盘踞的伊犁地区外的所有土地,阿古柏暴毙于库尔勒。左宗棠为祖国保住了六分之一的大好河山,为子孙后代做了一件大好事,他不愧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者。
而后,他又在新疆修城、修桥、修路、灭蝗、养蚕、植树……新疆今日之繁荣,左宗棠的先期治理功不可没。
在这里单说一下植树。据统计,左在新疆植树计434500株。若按株距10米计,长度应为4345000米,即4345千米。道路两旁植之,长度当为2172千米,他的部下杨昌濬曾赋诗一首: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些随风袅娜的杨柳,人们称之为左公柳,这正是留给后代子孙瞻仰的丰碑。
二、建立马尾船政局
左宗棠对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侵略者种种欺凌极为愤慨:“恥不能振,言之慨然!”他在“经世致用”之学的学习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一生以“振兴国威”为己任并实践之。他对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魏源的《皇朝经世文编》《海国图志》(共50卷,后增到100卷)等著作做了极为认真的阅读,这对他创办马尾船政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他认为:“中国之睿智运于虚,外国之聪明寄于实。中国以义理为本,艺事为末;外国以艺事为重,义理为轻。”他认为魏源的观点西方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术。他也认同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他认为:“预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建造轮船不可。”他上书:“彼此同以大海为利,彼有所挟,我独无知,可乎?譬犹渡河,人操舟而我结筏;譬犹使马,人跨骏而我骑驴,可乎?”
1866年,左宗棠亲至马尾山下购得民田328亩作为厂基,船政局建设从此开始,从1869年到1894年,船政局共造大小轮船34艘,总排水量为4万吨,其中,“平远号”参加了甲午海战经受了考验。屡受巨弹而不倒,且连续击中日舰“松岛号”“吉野号”。
左宗棠高瞻远瞩,不仅造轮船,还创办了船政学堂(求是堂艺局)。造就人才。前学堂学制造,后学堂学驾驶,又创办技工学校(船政学堂),造就了一批近代海军军官和造船工程师,在我国近代海军史和造船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一页。2023年6月25日的“新闻早餐”中播报了一百五十七年前,“左宗棠奏设船政学堂于福建”的报道,这说明在清帝国大厦将倾危难,官员贪腐、政治昏暗、财政短缺的情况下,这位在恶劣的环境中苦苦挣扎的老臣,我们没有忘记。他的的确确是近代史上的一位爱国者。
三、关于收复伊犁地区
在击败阿古柏的伪政权后,沙俄依然赖在伊犁地区。谈判中,若归还伊犁地区,需割让另外一部分国土及穆索尔山口,还需付白银二百八十万两。为了恫吓我国,还陈兵数万于中俄边界(黑龙江一带)。
面对如此险恶形势,六十九岁的左宗棠毫不畏惧:“衰年报国,心力交瘁亦复何暇顾及。”1879年,他身患风疹,抓骚不止,夜不能寐,日夜操劳,积劳成疾。一日晨起,忽口吐鲜血不止。就这样,1880年5月,他“舁棺以行”,誓与沙俄一决雌雄。看到左宗棠的决心,沙俄也软了下来,伊犁及九城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同时还交回特克斯河谷地区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及通往南疆的穆索尔山口。
四、一生清廉
左宗棠为清政府重臣之一,先后任陕甘总督、兵部郎中、太常寺卿、总理衙门大臣等职,但他为官一生两袖清风。“不欲以一丝一毫自污素洁”,这在清后期的官场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辙随于军务、民生,尔辈宜早自为谋”。在陕西任上属下送他一盒燕窝,亦被其却之。
作为封疆大吏,他岁入白银两万两,还有养廉金两万两,可他在自己家庭用度上每年只拿出二百两,他把大部分余银都花在国事民生上,其中包括购买水雷200颗,鱼雷20颗;自费修建兰州西城门;购买耕牛农具以利农;刊刻儒家经典教化民众;开仓赈灾等。
1876年行辕移至肃州前,65岁的左宗棠将38万两白银托于刘典:“此银留给陕甘百姓。待下一任总督到任时,交点清楚,以备西北急用之需。”后用其中一部分修了兰州黄河铁桥,人们称为“左公桥”。
左宗棠于1885年病逝于福州任上,实践了他为国捐躯的诺言,他死后,“民士皆奔走悼痛,如失所亲”。
公元纪年第二个开启的2000年,美国《新闻周刊》开辟了《千禧年一句话》栏目,刊载近1000年内世界40位“智慧人物”,其中就有中国的左宗棠。王震将军曾对其曾孙左景伊说:“左宗棠西征是有功的,否则祖国的西北大好河山很难设想。”
左宗棠是近代中国主权完整的捍卫者,中国现代化先驱者,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他是个英雄。
最后用《中国青年报》载文结束这篇小文,“带伤前行的左宗棠,廉洁正直的左宗棠,豪情万丈的左宗棠,才华横溢的左宗棠,英雄迟暮的左宗棠,儿女情长的左宗棠……加起来才是真正的左宗棠,而他背负时代责任的那份孤勇注定会融入我们的集体记忆和民族基因中,世代传承。”
这正是:
宗棠忠烈千秋芳,
道不相同情不伤。
春雨踏尽天山路,
几回落泪哭文襄!
(作者系中关村中学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