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读了一本名为《初心·重读革命精神》(王炳林主编,2018年7月出版、2021年2月修订再版)的书,书中选取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形成的31种革命精神。2021年9月,中宣部发布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有51个。我在平时看书读报时,也留心收集了一些有关“精神”方面的知识介绍,有100余个。我把这诸多的“精神”一一整理成简要条目,从提出时期、内容性质的角度进行了分类并注明出处。每当我阅读、摘录和整理这些文字时总会有一种感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瞬间、一位位英雄人物的坚强形象即刻浮现在眼前,使人产生一种热血沸腾、思绪万千的感慨。
在此,向广大读者分享一下对该书读后的感受以及对“革命精神”的理解。
感受一:革命精神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崛起的发展历程
我以书中序言里使用的“伟大精神”一词代指所有的特色“精神”,并将这诸多“精神”归纳成以下八个类别(文中排列时省略“精神”二字)。
1.革命战争年代红色精神:伟大建党、红船、八一、井冈山、古田会议、苏区、百色起义、东北抗联、长征、遵义会议、延安、抗战、南泥湾、太行(吕梁)、大别山、琼崖革命、红岩、雨花英烈、沂蒙、照金(南梁)、老区、西柏坡、香山革命、抗美援朝、革命、先驱等精神;
2.革命英雄主义和模范精神:白求恩、张思德、雷锋、王杰、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骆驼、亮剑等精神;
3.建设时期艰苦奋斗精神:大庆(铁人)、北大荒、右玉、塞罕坝、“三牛”“两路”、青藏铁路、艰苦奋斗、红旗渠、“三线”建设、建设兵团、老西藏、青藏高原、干枝梅、西迁、劳模、劳动、奋斗、奉献、创造、勤俭等精神;
4.改革开放时期精神:特区、改革开放、时代、小岗、女排、国乒、志愿者、抗震救灾、抗击“非典”、伟大抗疫、抗洪、脱贫攻坚、中华体育、中国奥运、北京冬奥、企业家、教育家、工匠、钉钉子、中关村、新时代硬骨头等精神;
5.国防与科技战线精神:“两弹一星”、航天、载人航天、新时代北斗、探月、科学家、创新、华为等精神;
6.国际及外交领域精神:奥林匹克、上合(上海合作组织)、丝路(共建“一带一路”)、金砖合作、中法等精神;
7.民族文化精神:五四、中华民族、中国传统文化、闯关东、龙马、关公、愚公、蒙古马、长城、黄河等精神;
8.城市和行业精神: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中国电信等精神。
如果对以上“伟大精神”,从产生的时间角度做一个排序,你会发现这就是一部辉煌壮丽的中华民族奋斗史、中国共产党成长史、新中国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发展史。在这个宛如群星的“精神谱”中,最吸引我并让我感动的还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形成的一系列叠加同义的“革命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伟大事业征程中,每一种革命精神的出现与形成,都是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英勇奋斗的真实写照,都有着一段可歌可泣、令人敬佩的感人事迹;每一种革命精神的本质与要义,都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和对理想信念的追求,都蕴含着深刻的伦理思想和文化寓意;而所有革命精神的构成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共同特点:这些精神都是由许许多多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用生命和艰辛书写的,都具有生活条件极差、自然环境艰苦、使命任务重要等因素,都是面对困难和绝境充满了必胜信心、顽强斗志和敢于献身的决死气概。在这些英雄群体中,有的是为了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和伟大理想而慷慨赴难,如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等;有的是为了掩护战友和战斗胜利而奋不顾身献出生命,如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有的是为了中国军人的气节“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而亮剑,如抗联“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抗美援朝“冰雕连”等;有的是为了坚守党和组织的秘密而从容就义,如刘胡兰、赵一曼、江竹筠等。邓小平同志把“革命精神”概括为五种精神,即“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如果对这些“革命精神”的内涵作一个归纳和提炼,那就是他们都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毅的战斗意志,具有敢于拼搏的勇气、不惧艰难和牺牲自我的高尚品质,其核心就是爱国与奉献。
何谓“精神”?古人云:“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精神是一个人、一个集体,经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超人心态,是一股堪比钢铁的坚强意志,是一种无比坚定的决心和力量。之所以称其为“革命精神”,是因为拥有这种精神的人及群体,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经受了常人难以经受的痛苦、做出了常人难以做出的抉择、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大义、干成了常人难以干成的事情。
在这些英雄群体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光辉事迹尤为令人钦佩,而革命精神的产生也离不开领袖人物的培育和铸就。李鸿章曾告诫梁启超,“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而我们的老一辈革命家们却是以一代人的有限精力付出了两代人的努力,以一代人的艰辛干出了两代人的事业,他们吃了世上最难吃的苦、干成了世上最难做的事;他们凭着“只争朝夕”的使命感,时不我待地担起了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开启改革开放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的重任;他们带领人民不懈地向前奋斗,为中国的发展路程打下了最硬的底子,为中华民族崛起和民族复兴顽强地跑出了出色的第一棒。我们的老前辈和革命英烈们,是实现民族复兴当之无愧的伟大先驱和开拓者!这让我从心底迸发出了一个也应为老一辈革命家赋予一种“精神”的念头,是否可以称其为“老一辈革命家精神”?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老一辈革命家们,是由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中最优秀的人群组成,是一个坚强而智慧的领导集体,其核心是毛泽东同志。他们在带领中华民族走出黑暗、走向辉煌的历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且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在他们身上展现出的奋斗精神与革命劲头,不仅深深地影响和教育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更成为了一种激励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持续奋斗的伟大精神力量。
感受二:伟大的民族精神古已有之,中国共产党人是杰出的继承者、践行者、弘扬者和创新者
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自古华夏不乏英雄。我们的祖先早在远古时代,在战天斗地的博弈中、在实现江山一统的奋斗中、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创造了许许多多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进而最早地创立了一个个伟大的民族精神。
我们在久远的神话传说中看到:盘古开天、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伏羲造字、神农尝草、愚公移山……这一个个敢于创世、追求梦想、勇于奋斗的创造精神,显示和传递出远古时期英雄主义的力量。
我们在浩瀚的历史典籍中看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士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人志士使命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在充满豪迈气概的古典诗词中看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踏破贺兰山阙”的拼博精神;“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报国精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忠勇精神。
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五千多年历史发展、文化积淀、思想凝聚的结果,它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同生同在、不绝不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始终流淌在一代代炎黄子孙的血液中,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心灵;它宛如一条接续不断的精神长城,支撑着中华民族一次次浴火重生、百折不回。
历史在发展,精神文化当以传承。从中国共产党人诞生的那天起,他们在担负起拯救国家和民族危亡历史责任的同时,也自觉地举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旗。他们吸吮和传承着千百年来凝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之精华,将伟大的民族精神要义融入共产党人的精神肌体,继而转化为共产党人奋斗的文化力量,培养和塑造出全民族最优秀的先进群体;他们以伟大的建党精神为源头,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人新的精神谱系,创建和产生了一大批光彩夺目、气势不凡的“革命精神”;他们以伟大理想为追求、以崇高信仰为生命、以革命精神为动力,干出了一番气壮山河、无比辉煌的伟大事业。
这种革命精神,是革命先烈大义凛然的豪言壮语:“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
这种革命精神,在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伟大壮举中:是长征路上“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必胜信念,是“刘老庄连”82名战士为掩护村庄百姓撤退而全部牺牲的慷慨大义,是塔山阻击战拼死坚守阵地的无畏无悔,是“为了新中国前进”的高声呐喊,是志愿军勇士扑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赴死胆量。
这种革命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途上:是“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冲天干劲,是为研制大国重器隐姓埋名、以苦为乐的甘心奉献,是守疆戍边几十年、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壮美情操,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铮铮志气。
这种革命精神,在改革开放加速发展的进程中:是敢于“摸着石头过河”“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敢闯劲头,是攀登科技高峰勇于创新、不怕失败、不断进取的坚韧毅力,是抓住机遇弯道超车、努力追赶世界潮流的雄心壮志,是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而接续奋斗的必胜信念。
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当代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两个结合”基础上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让我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满了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当伟大的民族精神与红色精神、与新时代的当代精神相衔接相融合相贯通,进一步汇聚成为一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力量,成为一种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今天,这些伟大的“革命精神”已成为一种“红色文化”的宝贵资源,成为一种融入于当代的先进文化,它蕴含着共产党人的理想与信念、勇敢与智慧、情怀与追求,具有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永不过时的崇高价值。
感受三:新时代仍需要伟大精神的强力支撑
精神来源于实践,实践创造精神。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精神,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精神,而伟大的精神又激发伟大力量、激励伟大斗争、推动伟大事业。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今天,我们应当怎样更好地把握和发扬伟大精神呢?
我们应当敬畏伟大精神、捍卫伟大精神。由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先烈们的英雄壮举创立的伟大精神,是我们今天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给人力量的精神源泉。我们要永远记住前辈们的光辉奋斗经历,记住革命英烈们的英勇事迹,坚持祭奠和纪念英烈的活动,向一切亵渎、污损英烈的不耻行为做坚决斗争,以此护佑英烈事迹、捍卫伟大精神。
我们应当笃信伟大精神、坚守伟大精神。民族复兴的壮美蓝图已绘就,但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还会有困难和干扰,还会有难题和挑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还有不少艰险需要闯关。要奋斗就会有艰辛有付出有牺牲,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伟大精神依然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只有笃信和坚守伟大精神,才能坚定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去奋斗伟大事业。
我们应当学习伟大精神、践行伟大精神。我们应当以伟大精神为激力、以英雄人物为楷模,追求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培养和造就不惧困难、敢于担当、善于斗争的顽强意志和奉献精神,做到在关键时刻和危难关头,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干得出来、站得出来、豁得出来。
我们应当弘扬伟大精神、传承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我们要从自己做起,通过不断宣传、言传身教的实际作为,把伟大精神发扬光大、熠熠生辉,将伟大精神从我们的手中传承下去,让伟大精神代代相传、薪火不灭。
今天,我们虽然已步入了人生的老年阶段,但也同样需要一种精神的随伴,那就是老当益壮、沉稳雍容的“夕阳红精神”,这是一种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仰的继续追求,是一种以积极而淡定的心态应对生活中各种难题的气度。毛泽东同志曾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作为退休党员干部,应当继续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找准老有所为、老有所用的个人价值定位,做到退休不褪色,让晚年的时光不虚度,把在工作时积累的“热量”和“能量”不断地释放出来,力所能及地为组织为社会、为社区为群众做一些好事、善事、公益事。我以为,只要精神支柱不倒,人的心理年龄便不会老去,就会青春常在;只要入党的初心还在,使命便有光彩之处;只要感恩之念尚存,回报组织、回报社会的意愿就有践诺之时,哪怕一点一滴、微不足道,哪怕默默而为、无声无息。
通过阅读《初心·重读革命精神》一书,我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也获得了这样一个深刻感悟:伟大精神源自华夏远古,代代生辉并传承至今,是中国共产党人将它继承、高扬、升华、创新,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民族精神、建党精神、革命精神、中国精神等所有伟大精神,永远是我们奋斗的精神支柱和力量之源。我坚信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精神所在,就是力量所在;唯精神不死,则事业兴旺、民族不衰、江山永续。
(作者系区人大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