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中关村”系列访谈第一期访谈摘要

作者: 发表日期:2024-09-18

  时   间:2024年8月27日上午
  地   点:海淀区老干部活动中心
  访谈嘉宾:
  尹世昌:离休干部、区文旅局原副局长
  戴焕忠: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首席顾问,北京华讯集团董事长、总裁
  孙育宁: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闪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游世学:北京中科汇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主持人:
  于佩丽  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
  钟娅斌  海淀区委老干部局宣传科科长
  主持人:感谢各位来宾前来参加“情系中关村”第一期访谈。首先向大家介绍我身边的尹老,今年93岁的尹老可谓是老干部中的明星了,他不仅爱跳舞、爱写作、积极关心下一代,还有个非常有名的称呼:“社区里的收藏家”“中关村的保管员”,那请尹老给大家讲讲这两个称号的由来。
  尹世昌:今天让我来,感到很高兴。我跟中关村是有缘的,1959年开始我在海淀文化部门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当时就住在中关村一街,那一片就是正经八百的中关村。居住这么多年,中关村的变化引起了我的注意,所以我就喜欢上了有关中关村的东西,进行搜集和整理。凡是带中关村这仨字的,我全在搜集。从邮品、火花、门券到节目单、明信片,虽然都是平凡无奇的物品,但是我留住了记忆,找到了快乐。后来,我向驻区的院士、学者、教育家、艺术家、企业家发去邀请明信片,期望他们能在百忙中为“中关村”题签、留言。非常开心的是,有一百多位名人给我回复了。包括王选院士、联想创始人柳传志、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艺术家田华等等。为什么这些名家愿意回复我?因为大家都有“中关村情结”。
  我的藏品有一部分交给了区档案馆,后来中关村街道筹建中关村村史馆,工作人员到我家,对这些藏品非常感兴趣,于是在今年的3月份,我把剩下的与中关村有关的全部457件藏品都交给了村史馆。这也了结了我的心愿,这样一来,这些东西就不会被卖破烂、或者失传了,可以留下来,这样非常好。刚才主持人说我是“中关村的保管员”,其实我是“爱的保管员”,只是做了一点小小的收集工作,真正进行创作的,是这些创造者、创业者,我只是把他们的东西收集起来,作为珍贵的历史资料,留给下一代和以后的人,让他们知道中关村是怎样从电子一条街起步最后走向世界。也感谢老干部局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向在座的同志做一次汇报。
  主持人:刚才尹老一番精彩的讲演,让我们深切地体会了“情系中关村”的这个“情”字。尹老所做的这些历史收藏,本身就是我们中关村的宝藏和财富。接下来的孙育宁孙总,他是我们中关村的创业者、亲历者、见证者,也是中关村创新的引领者,想听听您有哪些想跟大家分享的故事。
  孙育宁:非常感谢。我是1990年上学到的中关村,然后基本上就在中关村扎下了根,经历了30多年,算是中关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亲历者、见证者。这个跟尹老不能比,但是我们确实是赶上了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洪流。在中关村发展这么多年,我个人最大的体会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对于一个科研人员来讲意味着什么?它鼓励我们把从象牙塔里研究的那些技术、论文要和产品结合,创造出价值,更重要的是能够带动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从科研院所毕业以后,就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商海中。通过一系列的产品研发,回馈社会。严格来说,这条路非常不好走。因为刚开始的时候,其实大家是为了生存,没有那么高的理想,明天能不能吃上饭都不知道,但是依靠着中关村很多前辈的精神支持,包括咱们北京市和海淀区领导创造的良好环境,使得我们这一批的创业人多数都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体系。我们闪联是一家比较特殊的公司,从创立之初就是要制定中国的技术标准,并且使它能够走向世界。经过了20多年的奋斗,我们这个目标,只能说完成了一半,还有一半还在路上,因为这个目标其实非常非常不容易,也希望大家能够给我们一些耐心,我们还会继续在这条路上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探索。
  主持人:孙总您太谦虚了,我之前了解到孙博士作为闪联标准工作组组长,牵头制定的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已经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为国际标准,填补了十余年来国内信息企业在ISO国际标准方面的空白,可以说是创始人和领军人物了。另外也向大家报告,在咱们活动前期沟通的过程中,孙总也是决定为海淀区老干部活动中心捐赠一台多功能大屏,就是现在舞台上的这件,以后会留在活动中心供老干部开展活动来使用。在此我谨代表老干部们向孙总表示诚挚的感谢!
  孙育宁:这是我的荣幸。这个产品是我们从头到尾自主制作的,包括软件、硬件开发,特别高兴能够有这个机会给咱们老干部做一点自己的贡献。
  主持人:那下面请游总谈一谈您和中关村的故事。
  游世学:提起中关村,真的很感动。我是96年来到中关村,99年从清华毕业后在中关村开始创业,当时正好是互联网企业开始爆发,到现在一晃已经25年了。实际上99年也是国务院正式批复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从最开始的电子一条街,到现在的整个西区、中关村大厦等等这些全新的面貌展示在我们面前,我们见证了中关村沧海桑田的变化。我们中科汇联应该说也在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中一直发展到今天。我回想了一下,创业时候是4万块钱,最少的时候账户上只剩下90块钱,半年没发工资,住在地质大学那边的地下室,有很多辛酸的过往,现在总算是走过来了。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公司现在的价值应该在创业金的1万倍以上,我相信,随着我们的努力,再过五年十年,我们争取把1万倍变成10万倍,变成100万倍,这个我觉得应该是有信心的。
  主持人:感谢游总的精彩发言,根据您刚才讲述的个人经历,我们就能感受到您为我们中关村的变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贡献。可以说企业家们创造了有形的财富,那么另外还有一条暗线就是我们的精神文化价值体系,给我们创造了另一份的精神财富。在这一点上,请尹老从您的角度说说您理解的中关村精神。
  尹世昌:我觉得中关村精神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创新”,四个字就是“自主创新”,敢于做吃螃蟹的第一人。我之前曾经到中关村“吃螃蟹第一人”陈春先家去过,请他签名留念,他给我说过一句话:“你不是想卡我脖子吗?那么我就用自力更生的精神,我自己来闯,我就不让你卡脖子!”这就是中国人的志气,也是中国人的底气。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关村的精神,就是披荆斩棘,克服一切困难。这种精神应该代代传承,所以也希望在座的老年朋友们,你的手头如果有关于中关村的东西,希望你不要扔掉,拿出来贡献给我们中关村村史馆,或者档案馆,让我们把中关村创新精神代代相传,为这片热土来贡献我们的力量。
  主持人:非常感谢尹老,作为现场资历最深,对中关村感情、故事、经历时间最长的一位老领导,帮我们进行了呼吁,也非常希望大家参与我们的“情系中关村”主题展。下面请孙总谈一谈您心中的中关村精神。
  孙育宁:一般创业精神其实包括很多,不同的创业者从各自的经历会有不同的体会,我觉着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自信。当我们走出象牙塔的时候,是不会经商的,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只知道做一些产品,至于说这东西做出来以后卖给谁,没人知道。但是我们就在这一路跌跌撞撞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大的环境下造就我们这么一批以技术为主的创业者,我相信未来这个环境会越来越好,无论是从认知、技术、法制以及国际的环境,所以我是鼓励现在的年轻人,如果有想法还是要大胆的实践,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如何控制好风险,这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但是中关村这种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奋斗精神,确确实实值得我们不断地传承,不断地发扬光大。
  主持人:听到孙总的感悟,我感受到他强烈的文化担当,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可以说我们的中关村精神还是在不断的丰富的。下面请游总分享一下您对于中关村精神的看法。
  游世学:听了孙总的分享之后,心里非常感慨。每一个企业都不容易,每一个企业家背后都可以写一部小说。不管这里面有多少荆棘和坎坷,他们都有中关村的基因和精神来支撑,还在拼命地向前进。
  我写了一幅字送给今天的活动。中关村,我觉得可以叫“中国关键村”,因为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今天,中关村是海淀的关键,北京的关键,中国的关键,这个毫无疑问。后来我又想把这个村改一改,我们自主创新的核心是什么?是人才。所以那个“村”字的右半边,写的有点像“才”,人才的才,这是第一层意思,就是在我们中关村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是人才,这是一个高科技人才汇聚的地方。第二层意思,村和材的左边也是一样的,我们今天来看,海淀有这么多高校院所,我们能够把木材变人材,能源源不断地生产人才,这是中关村的核心所在,关键所在。另外我觉得中关村精神,在自主创新这个词之外,还应该做到开放创新。我们要的是有格局的中关村,不仅是中国的中关村,也是世界的中关村。所以我们应该有国际的眼光、全球的视野,才能够让中关村真正地去前行。
  主持人非常感谢游总,您说的这种坚持、永不放弃的精神,不光是创业,也是我们坚持做好每一件事都非常需要的一种精神。最后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有请咱们的戴焕忠戴总。戴总是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首席顾问,华讯集团的董事长、总裁,也是中关村的第一批创业者,下面请戴总给大家讲一讲。
  戴焕忠:各位朋友好,我是老中关村人,是第一个官员辞职到中关村创业的。今年85周岁,党龄65年,创业46年。我现在虽然85岁,但是没一天休息,天天在创新。刚才大家都讲到我们的企业困难,但是我要和大家讲,中关村人,虽然有困难,但我们的机会比任何地方都多。我经常带着中关村企业家协会到各处去,省委书记、省长、市委书记、市长都很欢迎,他们问我说85岁了还干呢?我说一个是身体还好,脑子没有糊涂;还有一个,大家希望我干,所以我还在干。
  中关村有一个科技转化中心,是我创办的,还有一个中关村开放基金,我现在同时在做五个大项目,天天都在忙,不是我这个老人为了发财,我一分钱都没有,我是为大家找财的。因为我们中关村有人才、有项目,能够把事做好,找一下我们的机会就来了。另一个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到现在没有一个主导产业。现在我们要做一个低空经济区,这个我们海淀最有优势,还有一个就是生物医药,未来大健康产业是很大的,我们海淀两三家企业组织起来就是很大的力量。现在一定要做的就是把创新生态、产业生态,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资本链给对接起来。
  最近一期的《中关村》杂志邀请我作封面,还给我一个称号叫“中关村追梦人”。对这一点我感到无上荣光,我就是追梦人。我去全中国每个地方,就说我们海淀厉害,一说是中关村企业家,书记、省长都对我们另眼相看,为什么?他看到我们背后庞大的精英队伍,几百万人、几万家企业,一个区进入万亿俱乐部,不得了。
  曾经也有中央领导问我,你们中关村有没有什么缺点?我说有。第一个,就是现在还没有万亿级别的企业,中关村一定要想办法搞一个万亿企业,如果暂时没有,可以采取联盟的形式。第二个是中关村的外国人太少,硅谷有50%美国人,50%是外国人。我们中关村也要想尽一切办法吸引全世界的创新人才。第三个就是我们的产业集群现在建设得还不够。很多地方来想看中关村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我经常把他领到东升科技园,你别看是乡村企业,它把管理、服务、孵化和投资结合得很好,所以这个产业的集群也是我们要引进和提升的。
  所以我这个85岁的老人,老中关村的第一代创业者愿意和在座的各位共勉,我们还是要向前冲。有一句话叫“小车不倒只管推”,反正我对什么时候进八宝山是根本没有那个概念的,进就进吧,身体好的话就向前再干一年。中关村的精神我觉得就是一个字——拱。中关村人都是拱出来的,我们大家一起向前拱。
  最后还要补充一句,现在讲“银发经济”,是说想赚我们老年人的钱。但我认为我们中关村要讲“银发智慧”。我们这么多老专家、老企业家、退休的公务员,都是身体很好且非常有智慧的,要把这些人组织起来,出点子、找资源,这是重大的财富。希望老干部局多多把老年人组织起来,把智慧发扬起来。
  主持人:非常感谢戴老激情澎湃的演说,您在这个年纪不求名、不求利,而是一直以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号召大家一起往前冲,让我感受到了年龄从来都不是年轻与年老的界限,而是重在像戴老这种热情给我们带来的中关村精神新的活力。几位企业家提到的创业史,背后有一种中华文化精神,就是忠诚、责任、担当。我们今天的访谈接近尾声,这里想用小时候的一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活动:“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也希望我们的“情系中关村”系列活动能够让更多的企业家们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照亮未来的希望之路。再一次感谢今天到场的各位嘉宾、各位老领导、企业家和媒体朋友们,期待第二期“情系中关村”访谈再相聚,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