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海淀老干部》行冠礼

作者:杜振东 发表日期:2024-07-08

  初唐四杰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之骈体句。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称“弱冠”。20岁也称“弱冠之年”。当下,《海淀老干部》杂志正好步入创刊20周年,恰同古代男士行冠礼之岁,意味着我们的刊物从此进入新阶段,向着更高标准的目标前进。
  说起我和《海淀老干部》杂志的结缘,始于九年前的一天。当我到楼下取报时,发现报箱里新增一本《海淀老干部》杂志。由于手里有几项“大事”要完成,我只是简单地翻阅一下。随后两年多时间内,由于家里家外事务较多,我依旧是每期来到后选择性地阅读几篇,并没有为刊物投稿的想法。直至一天上午,《海淀老干部》杂志编辑部一位女同志给我打电话,非常诚恳地邀请我为刊物投稿。于是我便将电脑里的若干篇赋报给杂志编辑部,并且说登不登都没事,权当替补。不久,几篇赋陆续刊登了,随后,我被《海淀老干部》杂志编辑部聘请为通讯员,并应邀参加培训。自从当上通讯员后,我感觉再忙也要为刊物投稿了,不然就辜负了“员”的称号。我除了写一般回忆和专题史类的文章外,发现“诗词歌赋”栏目中“诗”较多,“词”较少,尤其是“歌”和“赋”几乎没有。于是我主攻“赋”和“歌”,在完成10篇赋的前提下,我又完成10首歌词的写作,并沉淀一年后报《海淀老干部》编辑部4首歌词,还有6首歌词择期上报。由于我主编过10余本书,也了解《海淀史志》编辑出版过程,深知从事《海淀老干部》杂志编辑工作是件非常辛苦和不易之事。《海淀老干部》是月刊,征稿、收稿、审稿、编辑、校对等环节不仅枯燥,而且月月循环,甚至节假日都得不到踏踏实实的休息。特别是稿源少、质量不高之时,则为编辑部同志们着急之日。因此,我们退休干部不仅要多写稿,还要写出质量较高的稿,才能使我们自己的刊物越办越好。
  通过市委老干部局领导介绍,和阅读这些年的《海淀老干部》刊文,深感该刊的确办得很有特色。一是刊物能够紧跟形势,如围绕中央、市委、区委重大会议,党和国家重大庆典日,编辑部都能跟进征文,并择优刊登。二是栏目设置符合老同志的口味,如学习园地、传统文化、忆往昔、七彩生活、健康长廊、诗词歌赋等,都深受离退休干部的欢迎。三是栏目知识面广,文章不仅局限于海淀区域内,区外有意义的事项也均能刊登;不仅有社会内容,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生态、历史等方面都均能兼顾。四是发行量大。刊物是每月发行一期,要给大约3000名老同志邮寄杂志,包括离休、退休、热心读者,以及区领导和区属各相关单位老干部工作者。五是作者中有多位高龄高职的离退休干部,如张福森、张宝章、张志田等老领导均为刊物献稿,特别是张宝章老领导,今年喜迎92高龄,还应邀为本刊写稿,折射出笔锋所至心之所向。
  《海淀老干部》能够办出特色,一是有区委和老干部局领导的重视;二是有一支稳定的通讯员写稿队伍,定期进行培训并广泛吸纳新人,也是办好刊物的一大招数;三是有个任劳任怨的编辑队伍,尤其是聘请业务精湛、公益心强的陈世伟秘书长作为刊物把关人,是办好刊物的重要举措。希望《海淀老干部》以后能越办越好,从学习上、精神上、心理上、生活上继续为我们老同志指引前进的方向。 
  (作者系区水务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