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老干部》杂志是2004年创办的。它是一本杂志,在五花八门的报刊丛林中是那样年轻、简约、朴实无华;然而它又不仅仅是一本杂志,在庞眉皓发的老读者心中是那样贴心、丰满而别有风情。2006年我退休后成为它的读者,继而成为它的通讯员,渐渐地,《海淀老干部》成为寄宿情感的伴侣、格物致知的窗口和桴鼓相应的信息平台,退休生活中已经不能没有它了。
“船到码头车到站”是比喻离退休的一句俗语,是说岗位行为都已偃旗息鼓,可以退隐江湖,不问红尘,休闲逍遥了。而当我第一次翻开《海淀老干部》杂志,在《学习园地》栏目中阅读离休干部劳农同志的一篇文章时,却惊异地发现,海淀区竟然有一个“老干部理论学习中心组”,应了古人“江湖常有庙廊忧,逢人好谈天下事”这诗句。一个年逾七八旬、疾患缠于身的老党员群体,宗旨在执,初心不泯,刚毅阳光,二十年坚守着一个学习、传播党的理论、政策的阵地。是感慨,是感动,是好奇,还是想一看究竟?直到,2009年9月我加入了这个小组,终于有机会了解他们的人生,触摸他们的思想,感悟他们的精神。《海淀老干部》像位引路人,帮我找到了破解这个默默闪光群体的密码,从而写出了《别样的晚晴》(2010)、《二十三年的坚守》(2013)、《一群老共产党员三十年的坚守》(2020)、《永远的纪念》(2020)等文章,相继在《海淀老干部》《北京老干部》上发表,实现了弘扬老党员们信仰如山、信念如铁、信念如磐奋斗精神的愿望。
《海淀老干部》把引导离退休老同志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交流学习心得放在办刊的首位,如同一个政治指导员,总能紧跟形势,通过组织学习专题稿件、举办通讯员培训班,撰写“卷首语”等形式,不失时机地引领老同志上知中央政策,下晓大好形势,内倡清廉公德,外观百年变局,践行社会公益,传承红色基因,形成在老读者中传播“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正能量的刊风。在编辑们辛勤、精心营造的读者爱读、作者爱写的氛围中,我也同许多老同志一样,笔耕难辍,先后写出《不承载思想垃圾,做与新时代同步的现代老人》(2010)、《老同志也要警惕“精神懈怠”的危险》(2011)、《北京精神,你在哪里?》(2012)、《依法治国,老同志的知于心践于行》(2015)、《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是老党员的最大晚节》(2021)、《新时代新征程更需要弘扬雷锋精神》(2024)等多篇文章。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代诗人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中的诗句既比喻了老有可为,也成为宋代诗人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描述老年生命光彩的前言。《海淀老干部》如同一个建筑师,精心搭建了《七彩生活》栏目,为老读者开辟了缤纷多彩的生活舞台,台上台下谈古论今,忆往寻故,游览观光、盛世欢歌、夫妇唱和、含饴弄孙……任老作者老读者尽情挥洒幽思情趣,共赏大千世界,赞美山河巨变,展示晚晴之美。谁不想融入这“七彩生活”?我情不自禁地凑趣添彩,撰写了《徐大姐的网络世界》(2010)、《一位耄耋老人的诗情》(2016)、《条条微信聚亲情》(2014,2015《北京老干部》《传播正能量》同载)、《神奇的围裙》(2017)、《不忘初心写晚秋》(2017,《北京老干部》同载)、《一把折扇》(2018)、《延安纪事》(2021)等散文,书写所闻所见和老年朋友的多彩精神世界。
每每翻开《海淀老干部》杂志,一篇篇游记、散文,一首首诗词歌赋,一幅幅横姿笔墨,一张张镜中雅韵,一件件巧工妙琢,分外养眼怡神;还有科普知识、医养指南编辑其中。杂志像一圃文艺百花园、科学百科书,馨香而实用。阅读之后,我常常要收藏起来,或者推荐给亲友阅读。有一位退休老人曾引用宋代诗人苏轼“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倡导文化养老,知识养生,真是一个好建议。难怪老龄大学一座难求,《海淀老干部》杂志诗文来稿之多让编辑难以裁红点翠。此情此景,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我自然称不起“英雄”,倒与践行“文化养老,知识养生”的老年朋友同气相求,偶尔小试点墨,在百花园中栽上几株。撰写了《车耳营赋》《朱顶红》《七一寄语》等诗文;应约撰写“卷首语”,有的也写成散文诗,添添文趣。
《海淀老干部》杂志是名副其实的老年之友,交集越久,越觉得已是退休生活的难舍。这种“难舍”不仅仅是阅读、投稿,还有每年难舍的通讯员培训班。局领导、宣传科、编审人员和通讯员汇聚一堂,政治培训定方向,办刊总结看成弊;典型发言做交流,写作辅导涨知识;参观考察开视野,磨刀不误砍柴时。接地气的培训班,大家收获满满。尤其是编辑、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使编辑知道读者喜欢读什么,作者知道编辑想要什么,作者读者知道编辑难什么、作者知道读者烦什么……总之,培训班汇聚了大家一切美好的愿望——把《海淀老干部》办得更好。我所在的老干部理论学习中心组的老同志,除了学习、讲课,还有写学习心得的任务。如何把政论文写得具有可读性,人家能看下去,得到老干部局历任领导、宣传科历任科长和编辑们的指导、支持。大家也不断尝试更接地气的写作方法,比如写夹叙夹议的记叙文,以事明理。我写《延安纪事》就是用记叙文弘扬延安精神;写500字的散文《朱顶红》用以反映老一辈对后辈守正拼搏、健康成长的期望,并倡议写方便老读者阅读、杂志便于刊载的短文。
《海淀老干部》杂志创刊20年,它是一本杂志,更像一枝盛开的朱顶红,成熟而鲜艳,馨香四溢。
(作者系区委宣传部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