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参加革命开始,不论是抗美援朝,还是援外远赴非洲,四十一载工龄均在铁轨上前进,从青春到古稀都在铁路上度过。
2006年一纸改革方案:凡是铁路系统内的文教卫生单位,一律交由地方管理。我单位则由北京铁路管理局医院更名为北京市羊坊店医院,离退休人员归属海淀区委老干部局。从此,每月给我们离退休干部订阅了《北京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海淀报》《北京老干部》月刊、《海淀老干部》月刊。
一见钟情的诗词缘
我的文化基础不高,只上了小学四年外加一个学期就辍学当童工,在中专学习及工作后,仅在黑板报上写过表扬信,豆腐块儿大小的顺口溜,数来宝之类的通讯等。当我看到月刊里有“诗词歌赋”专栏时就倍觉可亲,头脑一热就不知山高水深,提笔写了所谓诗稿、散文等等,后果自然是流水入海无消息。
正在我茫茫然不知所措,情绪低落之时,看到《北京老干部》月刊上登出了北京老年大学招生启事,其中有诗词班,学制二年,每周一次,学时两小时,真是旱地里下了一场及时雨,黑夜里走路看到了萤火,使我心情明朗起来,立即报名参加学习。
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中国五千多年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意义非凡,只有汉字才能有唐诗、宋词、元曲……合辙押韵。我就从写诗词要讲平仄、对仗、起承转合开始,认真听讲,写笔记并按时交作业,在老师指导修改、纠正错句的帮助下,我壮着胆儿,试着投了几次诗稿,居然有篇小诗真的刊出了,兴奋之余,我想到一句老话:失败是成功之母,用此来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前进。
结识海淀文友缘
有耕耘就有收获,不停地学、不停地写,经常投稿,就有机会得到编辑审阅,并修改刊出,写作水平也会渐渐提高。亦有稿件被选为卷首语,更意外的是应邀参加了2010年10月由海淀区委老干部局举办的海淀老干部通讯员培训班,学期两天。培训期间,有专业作家、资深编辑给讲解写作知识、技巧,有优秀通讯员介绍写作经验和心得体会,还参观海淀区改革开放后的新科技成果及长远规划……使我这个新来乍到海淀的“外人”很快的融入到大家庭之中,丝毫不感觉陌生。
我还见到了编辑部主任、副主任,编辑以及义务校对员(陈世伟),才知道他们为出刊杂志所付出的辛劳,更荣幸地看到了北京女作家魏淑文。她的散文《桂林山水感怀》被山东教育出版社选进2001年出版的《小学生语文阅读文选》。散文《在朝鲜偶遇志愿军老兵》,2009年荣获北京市庆祝建国60周年文学大赛佳作奖……这次见面后,她又来我家做了家访,随后写出了《向志愿军老兵致敬》,先后将此文发表在《中国国防报》和《中关村》杂志,又收录在她的散文集《藏在笔下的爱》里。像我这名抗美援朝的普通老兵,既未立过功,也没受过奖,何以获此臻荣?愧甚!
参加培训期间,我还见到了海淀区文联的崔墨卿,海淀区文化局原副局长尹世昌,且魏淑文也是从海淀区文旅局局长岗位退休的……看到这些人,深感通讯员中大有藏龙卧虎之势,文笔岂能一般!我必须向他们认真学习,以不负接受培训之意。
编与写之间交流缘
其实二十年以来,《海淀老干部》这本月刊杂志并没有专门的编辑部,都是由宣传科兼职办刊,人员最多四人,但基本上都是三人。不用说,每月一刊也是重任在肩。在众多来稿中,要篇篇读,句句看,所需稿件还要纠错字、改词句,且标点符号也不能忽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编辑部的集体努力下,在义务校对员的帮助下,每期都图文并茂、高标准高质量地呈现在读者手中,实属不易。
特别是像我写的稿件,有字迹不清、段落不明、词句不通等,就会及时与我联系,让我拿出底稿逐字逐段逐页地进行核对,我通过朗读让他们进行改正,都做完后才满意地放下电话,甚至他们要将哪一句删除或改成什么句子,都会征求一下意见。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对我们老同志来说很贴心、知心,也更亲近。有时,我想写篇什么内容、形式的稿子,也会先去咨询,比如写个脱口秀、快板、影视片名集锦、自编个谜语……如可以,我就写,不可用我就不写。反之,编辑部需要什么题材的散文,也会问我能否写,能写我就写,不能写也不勉强。如近几年就这样协商,写过我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及童年往事的散文。这种编与写之间的诚挚交流,和编、读往来一样,像一股友谊的泉水,注入心田,又似一条情深的纽带,使我们心心相连。
值此《海淀老干部》创刊二十周年之际,感谢给我提供了写作及发表的平台,使我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也使我晚年生活丰富多彩,既歌颂了主旋律,又传播了正能量,发挥了微微余热,锻炼了手和脑,身心不觉老,永远跟党走。
希望《海淀老干部》越办越好,给老同志们奉上更多丰富的精神食粮。
贺《海淀老干部》风华正茂,如旭日东升。
祝《海淀老干部》奋发图强,似松树常青。
南乡子·赞《海淀老干部》
创刊二十年,编辑辛劳字海间。稿件纷纷仔细看,篇篇。月月图文并茂鲜。
正能主旋传,相互交流思路宽。硕果丰收齐努力,研研。党导航程奋向前。
(作者系区卫健委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