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节日·纪念日
7月:7月1日建党节,7月1日香港回归纪念日,7月7日“七七”卢沟桥事变,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7月7日公共健康日,7月11日中国航海日,7月23日清洁工日,7月25日粤语日。
8月:8月1日建军节,8月8日全民健身日,8月8日北京奥运纪念日,8月8日中国男子节(爸爸节),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日(1945年),8月18日中国人力资源日,8月19日中国医师节,8月26日全国律师咨询日,8月29日全国测绘法宣传日。
9月:9月1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9月3日九三学社建社纪念日,9月5日中华慈善日,9月9日全国拒绝酒驾日,9月10日教师节,9月12日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9月14日中国网民文化节,9月15日豆腐文化节,9月16日中国脑健康日,9月16日全民国防教育日,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9月18日全国科普日,9月20日公民道德宣传日,9月20日全国爱牙日,9月22日中国农民丰收节,9月22日国际熊猫节,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9月30日中国烈士纪念日。
★中国传统节气·节令
7月:7月6日农历六月初一小暑,7月22日农历六月十七大暑,7月15日-7月24日共10天入伏,也称初伏、头伏、一伏、起伏、交伏;7月25日-8月13日共20天中伏,也称二伏。
8月:8月7日农历七月初四立秋,8月22日农历七月十九处暑,8月14日-8月23日共10天出伏,也称末伏、尾伏、三伏、终伏、止伏。
9月:9月7日农历八月初五白露,9月22日农历八月二十秋分。
★中国传统节日·节俗
7月:农历六月初六天贶节,六月初六晒鳞节、晒经节、晒书节、晒衣节、晒秋节、洗晒节、洗象节、姑姑节、虫王节,六月二十四关帝诞辰,又称关帝圣神君降临日,六月二十四采莲节、观莲节,俗称“荷花生日”,六月二十四火把节,彝族等狂欢节。
8月:农历七月初一开息门,祭祀海神,七月初七七夕节、乞巧节、七七节,七月十五道教中元节是舜诞辰,佛教盂兰盆节,七月半,俗称鬼节,七月十八道教中西王母、即王母娘娘生日,七月廿二财神节,财帛星君的生日,七月廿三诸葛武侯诞辰,七月三十佛教中地藏王菩萨诞辰,地藏节。
9月:农历八月初一精通医术的道家人物许真君圣诞日,八月初一祭拜医神黄帝和岐伯,天医节,八月初一祭拜风神,祭风节,八月初三灶王爷诞辰,八月初八下巳节,神话中瑶池大会,八月十五中秋节,八月十八钱塘江观潮节,八月二十水稻生日,八月二十七孔夫子诞辰,八月廿二燃灯古佛诞辰,立秋后第五个戍日秋社日。
一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大家都很熟悉。因为从冬至开始数九,所以很多人就误以为从夏至开始数伏,其实不然。“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
秦汉时崇尚“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伏,是避暑之意。
“三伏”是头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严格讲应称“三伏天”,头伏第一天到末伏最后一天的这段时间。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下旬到8月中下旬。也就是节气的“小暑”“大暑”至“立秋”“处暑”之间。
二
夏至不仅是太阳最高,辐射最多,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还决定着当年伏天的长度。传统的推算方法为“夏至三庚数头伏”。通俗讲,以夏至后第3个“庚日”来表示入伏的日期。
三伏天的开始称作入伏或交伏,结束称作出伏或终伏。夏至后第3个庚日是头伏第一天,第4个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1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
值得注意的是:初伏和末伏都固定为10天,不会变。中伏天数的多少视入伏早晚而定。入伏早晚与庚日有关。
庚日是有庚字的日子。“庚”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的第7个,两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
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中伏长短主要决定于庚日出现的早晚。
中伏10天,三伏天就30天(短三伏)(普短版),中伏20天,三伏天就40天(长三伏)(加长版)。
三
每年冬至开始冬日数九,冬日九九歌。共计81天;每年夏至开始夏日数九,夏日九九歌。共计81天。每年冬天三九最冷(冬练三九)冬至第三个九天开始;每年夏天三伏最热(夏练三伏)夏至第三个庚日开始。冬天有“冬日九九歌”,夏天有“夏日九九歌”。
(作者系海淀区关工委“五老”成员,中国文化进万家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民俗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