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成果

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

作者:姚霖 发表日期:2024-04-26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制度定型
  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1.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2.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消灭商品货币;3.社会主义社会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实行按需分配。这是由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考察得出的结论,同时强调还应当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一种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经济制度基础。
  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区别之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踏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对经济体制中计划和市场关系的实践和理论问题,不断进行探索,认识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制度不断完善,逐渐成熟和制度定型。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打破了长期以来将计划和市场视为水火不相容的传统认识和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型经济体制运行模式。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判断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和实践的总结。
  党的十五大到十八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十四大以来20多年经济体制改革历程进行回顾,强调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定位,这是我们对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总体“兼容”关系转向“结合”关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制度”意义上的“定型”。
  在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现代化实践与理论的伟大创举。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一个经济学世界性难题。这是贯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40多年的一个核心问题。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国成功地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律性的途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显著优势在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通过市场特有的优胜劣汰选择机制和激励功能,使各种资源要素做到效益最大化,效率最优化,这是市场经济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可以克服两极分化,宏观经济失衡等方面的市场失灵,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政府还可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如脱贫攻坚战,我国近一亿农村人口绝对脱贫,创造了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再如三年抗击疫情取得巨大胜利,也是更好发挥了政府作用。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在一起的,是同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性质结合在一起的,要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推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协同发展,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实现了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超越,我党在实践中破解了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

  三、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经济制度性质
  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时也提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在基本经济制度之列。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作出新的概括,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共同明确为我国社会主义 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重要组成部分,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到规律性认识,它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达到新的历史高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经济制度性质,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个伟大创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是一切社会的普遍规律,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生产发展过程中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生产关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又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是人们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产品分配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交换其活动三部分构成。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有社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基本原理生产关系三部分完整的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作出新的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成果。
  我党强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源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同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生产关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我国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所有制结构体系决定分配制度格局和市场经济体制。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制形式,产品分配方式和市场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三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协同发力,形成合力,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将发挥坚强的制度保障作用。这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显著优势,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26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归根到底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新时代新征程将释放更加强健充沛活力,创造出新的伟大奇迹。
  (作者系区委党校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