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至,正是追思故人时。在北京香山脚下,近百年来先后安葬了百余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仁人志士,其中“大师级”文化名人就有上百位,他们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作出的杰出贡献被载入史册……
清明时节寻故“文化大师”,既是一种缅怀,也是一种追忆,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之旅,从中可以领略大师们的文化艺术人生。
(一)董海川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出生于清嘉庆三年(1797年),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务村。年轻时求功未成,立志博学名家之长,道光五年(1824)26岁的他,远游吴越巴蜀,以武访友,历险搜奇。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长手大,臂力过人,擅长技击。少年家贫,自幼嗜武。年轻时因误伤人命,奔走他乡。后成为八卦掌拳术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
说到“董海川”这个名字,或许不太为人所知。而提起武林高手“童林”,人们或许就不陌生了,而董海川就是长篇评书《雍正剑侠图》(又名《童林传》)里的主人公童林的原型。经过长期潜心研习,利用道家八卦图中的无极圈和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字,他从其交替之中悟出了八卦掌,随着技艺的不断提高,他也成为八卦掌发展史上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光绪八年(1882年)董公因病与世长辞,葬在西直门外小牛房。墓冢用青砖砌成宝顶,并立有四座丰碑。1929年又立了两块石碑。以后董公墓因失修而破旧,其墓址逐渐变为农田,后经弟子们多方寻找,才找到所有的石碑和宗师的部分尸骨。
1981年董公的弟子们将其安葬在万安公墓,位于香山脚下,并依照清代样式重新修建了陵位和碑亭。墓地并列的三块墓表,正中的墓表上镌刻着“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先师之墓”,墓表西侧是一座八角宝顶式陵位。宝顶以绿色琉璃瓦连接翘蓬,形似一座亭子,古朴而庄重。宝顶的后面是四座相连的碑亭。在大师墓旁,长眠着第二代、第三代八卦掌传人多位,他们陪伴于恩师左右,以尽感恩之情。
(二)梅兰芳
梅兰芳,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1894年生人。梅兰芳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由于勤学苦练,再加上名师指点,和频繁的舞台实践,艺术上进步很快。1913年赴上海首演《穆柯寨》崭露头角,声名大噪。在京剧改革创新的道路上跨出了一大步,为确立其在京剧界的大师地位和创立梅派艺术奠定了基础,也是把京剧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
梅兰芳所创新的京剧梅派艺术,不仅是中国京剧与整个中国戏曲艺术的高峰,而且还位列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梅派艺术的发展,自是得益于时代的机遇,当时北京精英荟萃,戏楼茶馆云集,在梅兰芳缀玉轩聚集的“梅党”也各显其长,盛举共襄,进而成就了当时梅兰芳的梅派艺术。
京剧大师梅兰芳1961年8月8日逝世,享年67岁。梅兰芳的墓,安放于香山北麓的万花山下。沿着石阶而上,是一处苍松翠柏环绕的平台。正前方白色大理石墓碑上镌刻着五个大字:“梅兰芳之墓”,这就是有“万花山梨园墓”之称的梅兰芳墓园。一派肃静,可以看得出这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墓碑前用水泥浇筑成巨型梅花,并以白色大理石为装饰,花心中长眠着梅大师及夫人,整个墓园的环境静雅。
以梅先生墓为中心,方圆百余米内还长眠着十几位梨园名家。梅墓北侧安葬着清末“四喜班”班主、“同光十三绝”之一的梅巧玲(梅兰芳之祖父)。旁边是清末京剧青衣名角梅竹芬(梅兰芳之父),这两位梨园老前辈的墓是多年前迁移至此的。梅墓南侧左右安葬着著名京剧老生梅葆玥(梅兰芳之女)和“梅派”传人梅葆玖(梅兰芳之子)。二人墓的样式相同,均为白色大理石,墓碑为金字,素雅而简洁。
(三)曹 禺
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1910年9月24日出生在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祖籍湖北潜江。幼年丧母,在压抑的氛围中长大,个性苦闷而内向。自幼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1922年入南开中学读书,参加了南开新剧团。曹禺本姓萬,“萬”字为草字头下一个禺,于是他将“萬”字上下拆为“草禺”,又因草不像个姓,故取谐音字“曹”,两者组合而得曹禺。
曹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参与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也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现代剧的泰斗,戏剧教育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王昭君》《北京人》等。
他曾被美国国务院邀请,与老舍一同赴美讲学。1947年2月由美抵达上海,同年秋天完成剧本《艳阳天》稿,自任导演,文化公司拍摄,年底由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秘密去香港。1949年在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下,化装成商人,由香港乘船抵烟台解放区,4月参加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和平代表团,参加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国民议会广场举行的世界和平大会,同年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成立,当选为常务委员。
曹禺1996年12月13日,因病在京逝世。骨灰安葬在香山万安公墓土区腾组,占地不足5平方米。花岗岩的基石上矗立着一米多高的墓碑,正中间为“曹禺”二字,右上方为“一九一O~一九九六”,左下方为“巴金”二字,由此可见墓碑为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所题。墓碑前是黑色大理石墓盖,呈凸起状。
当你静静地伫立于先生墓前,一种敬意之感油然而生,眼前浮现出先生笔下所塑造的众多舞台人物形象:陈白露、曾文清、愫方、翠喜、花金子、周萍、周朴园等,虽然多是小人物,却展现出大人生,成为我国戏剧乃至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景观。
(四)季羡林
季羡林,字希逋,又齐奘。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自幼勤奋好学,1928年、1929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缀学一年,在此,创作了《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名希逋,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2009年7月11日病逝,享年98岁。季老生前曾有遗愿,将骨灰分为三地安放,即北京(生活、工作之地)、河北(临近清西陵)、山东(临清故里)。
季羡林北京的墓地在万安公墓,颇具浓郁的文人气息。墓碑呈青灰色,高约2米,宽约1米。中部偏右刻有季先生半身塑像,左侧刻有“季羡林”三个大字,上方刻有柳叶,下方刻有荷花,象征季老高洁的人品。墓碑背面为季老生平简介,其上端镌刻着季老生前经典语录:“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墓碑下为黑色大理石墓表,与周围的柏树相衬映,显得安静且祥和。
季羡林先生,他从容、真性情地走过了一个世纪,他的人生经历令人品味,而他的大度与随和,也使人领悟不尽,无限敬仰。
(五)启 功
启功,自称姓启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1912年生于北京市,满族人。启功系雍正皇帝第九代孙。1913年,父亲去世,随祖父生活,为祈福,祖父曾让他拜雍和宫一位老喇嘛为师,做记名的小喇嘛,取名“察格多尔扎布”。
启功,一生勤奋治学,是中国当代书画家、书法大师、大学教授、学界泰斗。出身显赫,逝世后葬于北京第一座现代公墓——万安公墓。
书法大师启功的碑座上刻着那篇广为人知的墓志铭。这也是大师在1978年,66岁时,妻子、母亲和恩师已经先后离他而去,回想半世艰辛岁月,悲痛之余写下了这首诙谐、精炼的自撰墓志铭: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且陋。身与名,一齐臭。”语言直白质朴,谦逊又诙谐,令人回味不尽。
启功于2005年6月30日病逝,享年93岁。生病期间和逝世后,前往医院看望或不同方式向其亲属表示慰问和哀悼的有: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曾庆红、黄菊、吴官正、罗干以及李鹏、万里、乔石、朱镕基、刘华清、尉健行、李岚清、荣毅仁等党和国家领导。
逝后,骨灰于2006年6月30日葬于香山万安公墓金区苏组。其墓坐西朝东,墓碑呈黑色,设计简洁大方,中间有个曲线的凹槽,形似先生一生喜爱的砚台。墓碑正面刻着:“启功1912-2005夫人章宝琛1910-1975”。墓碑背面刻着先生生前所喜爱的一则砚铭:“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
先生的墓碑,仿佛在读一部“大书”。先生的书法艺术,其字结体精严, 清朗挺拔,风神俊秀,更是因为敬仰先生的人品,他的为人至净、胸襟旷达、淡泊名利和乐观向上。
静静地肃立于启功墓前,心中几多敬仰。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映衬着墓园的寂静。
(六)王世襄
王世襄,字畅安,北京人,祖籍福建省福州市,1914年5月25日生于北京东城区芳嘉园。1938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学士学位,1941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硕士。1945年10月任南京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在北京、天津清理追还在战时被劫夺的文物。1946年12月——1947年2月被派遣赴日本任中国驻日本代表团第四组专员,交涉追还战时被日本劫夺的善本书等文物事宜。1947年初,追还被劫夺的原中央图书馆所藏善本图书106箱。时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编纂及陈列部主任。1953年开始在民族研究所工作,担任有关音乐史方面的研究。
1994年退休后,被聘为中国文史研究馆馆员,他还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荷翰·佛利苏专程到北京,为89岁高龄的王世襄颁发2003年“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获得此项奖的原因在于,他创造性研究已经向世界证实,如果没有王世襄,一部分中国文化还会处于被埋没的状态。王先生获得10万欧元奖金(约合百万元人民币),他全部捐赠给中国希望工程,用于建立一所“中荷友好小学”。
王世襄学识渊博,对文物研究和鉴定有精深的造诣,尤其对古典家具的研究,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研究涉及书画、雕刻、烹饪、建筑等方面。黄苗子先生说他“玩物成家”,启功先生说他“玩物立志”,他被誉为“中国第一玩家”。
2009年11月28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葬于香山万安公墓木区往组。墓碑上刻着“王世襄”三个大字。他不懈努力追回的2000多件文物,对我国历史研究的贡献,以及洒脱的生活态度,严谨的钻研精神,将永远被历史所铭记。
(作者系区史志办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