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就计划8月份到黑龙江去旅游,但进入8月份就赶上了台风“杜苏芮”,受台风影响,华北、东北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我们已对旅游不抱什么希望了,没想到接到旅行社通知还是如期出发,只是乘坐的火车由直达哈尔滨,改为终点是齐齐哈尔途径哈尔滨下车。
10日傍晚,我们踏上了旅程,经过一夜的休息,天亮了我看到窗外是一种全新舒畅的景色,铁路两侧很少能看到村落、厂房、纵横的道路及高耸的山脉,而是一望无际的庄稼和绿树,列车如同在绿海中畅游。
我是第一次感到东北黑龙江如此的辽阔,生态如此的优良。40年前自己曾在吉林长春市住过2年,没有像今天这样能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那时的感觉除了比北京冷些外,其他没有多大差别。这次黑龙江之行,让我眼界大开,后来听导游介绍,黑龙江省总面积在全国排第六,属于地广人稀的省份,在东三省经济排名较落后,但能有这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应算是个林业、农业、旅游业发展的大省。我在短短几个小时的火车上,看到的是绵亘无涯亩的玉米地,碧绿茵茵、密密匝匝、果实累累,面积之大、长势之好、管理人员之少,让人们对中国的现代化农业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成果,看到了前途。沿途时而也路过一些河流,看到水势已退去,水质混浊,河滩、河堤有被洪水冲刷过的痕迹,时而也能看到低洼地里,洪水还在浸泡着已经枯死的庄稼,边缘的地块,水已退去,庄稼的底部叶子已黄,长势萎靡不振,但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列车在通过两处桥梁和低洼处时,看到铁路工人在修补路基,车辆采取了减速通行的措施。沿途还看到部分丘陵和矮山,山脚下依然长着茂盛的玉米,而高处则是郁郁葱葱的杨树林、松树林,还有小片的桦树林。黑龙江给我的感觉是地广人稀、林田茂盛,无处不绿。
从哈尔滨又乘坐大巴前往牡丹江,看到的仍然是同样的景色,还看到成片的烟叶地和绵延的水稻地,长势喜人。难怪在几天的行程中,吃的全是大米饭,有顿馒头吃成为了“特供”。在这段路程中,经过了几条宽窄不同的河流,导游说这就是哈尔滨地区的母亲河松花江及支流,当时河水还很湍急,较宽的河段,河堤牢固,河床、河滩以及低洼处的农田有被洪水冲过的痕迹。哈尔滨地区的松花江,曾发生过多次洪涝灾害,但经过数十年的治理,江河水网已具备了相当的抗洪能力。为此,哈尔滨在市中心的松花江畔,专门修建了一座抗洪纪念碑,警醒人们时刻不忘洪涝灾害,并纪念为抗洪献身的人民。
在通往牡丹江的高速路上,车辆稀少,无法与内地相比,高速路的服务区,规模也很小,但仍有两处在扩建,导游说这是为了适应年年增长的冬季游客到亚伯力滑雪场和中国雪乡健身旅游高峰所作的服务保障工作,黑龙江正在见证“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现实。
盛夏的黑龙江感觉还是比北京凉快,只是由于连续的阴雨湿度还是很大的,但不会像北京那样,出门就是一身汗,夜晚散步舒适宜人。黑龙江的旅游景点屈指可数,但镜泊湖还是值得一游。这里是由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堰塞湖,吊水楼瀑布是湖水泄入牡丹江的出口,水面宽40多米,落差20多米,正赶上洪水期,巨大的水流直泻山崖,浪花水雾四溅,形状类似加拿大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值得惊叹的是一位民间冒险者在暑期,每天要从崖口处随瀑布跳入河道中,为此每天都吸引着数千观众,在跳水的瞬间,人们不禁为他的勇敢赞叹。镜泊湖纵深长约50多公里,水中有岛,岛上有鸟,岸边有树,树木参天。我们乘坐观光船,游览了一个多小时,观赏了东北的湖光山色美景。
哈尔滨是黑龙江的省会,这里的特点:一是俄罗斯风情浓厚,再是冬季冰雪世界闻名国内外。圣索菲亚大教堂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占地700多平米,高50多米,教堂气势恢宏,墙体全部采用是清水红砖,上冠巨大饱满的洋葱式穹顶,统帅着四座大小不同的帐篷顶,教堂内展出着俄罗斯的美术作品,小号手吹奏着俄罗斯的民间乐曲,声音浑厚、深沉、悠长。中央大街是哈尔滨最繁华的商业街,俄罗斯美食也是哈尔滨的主要风味。沿街有70多栋欧式或仿欧式建筑,如同进入了异国他乡,在哈尔滨新老街区以及松花江大桥可时时看到俄式风格的新老建筑。
近百米宽的牡丹江横穿哈尔滨市区,江南岸的滨江大道有斯大林公园,还有沙俄时期建造的中东铁路大桥,供游人参观游览。江上有观光轮渡,天空上有观江索道。江的北岸就是著名的太阳岛公园,公园的大门处有赵朴初、江泽民题写岛名的巨石。公园占地38平方公里,绿树成荫,鲜花如海,覆盖全岛,岛内建有多处人造景点,儿童乐园,松鼠园、兔子园、鹿园,是儿童可以近距离接触小动物的乐园,太阳岛是哈尔滨市民最为喜爱的避暑休闲公园。
这次行程,我们还特地参观了一处利用牲畜粪便和微生物生产适用于农田、菜田的有机肥、生物肥的民营企业,这个企业成立三年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畅销黑龙江地区。看到庞大的厂区,宽敞的厂房,可见企业将有一个较大发展的规划,这也适应了国家提倡的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循环经济发展方向。开展环境保护使用有机肥料是对黑土地的保护,是黑龙江农业发展的一种要求。
黑龙江省拥有世界公认的三大黑土地之一,保护好利用好这块土地至关重要,让它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需要一代代管理者、开发者,经营者及科技人员,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进行不懈的努力,让黑龙江成为一颗中国北方的宝珠。
(作者系香山街道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