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十四节气概论

寒露、霜降

作者:张振海 发表日期:2023-09-21

寒  露
  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七个,秋季的第五个。每年阳(公)历的10月8日前后交节,太阳到达黄经195°时即是。两露之一,今年是10月8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解读:九月节气,白露后,天气转凉,出现露水。到了寒露,露水增多,气温更低。
  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现,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凝结为霜。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寒露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即大雁在农历九月九之前都会往南飞,而小燕在农历三月三之前会飞回来。
  民谚: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寒露种小麦,种一碗,收一斗,晚种一天,少收一石。九月寒露天渐寒,整理土地莫消闲。寒露到立冬,翻地冻死虫。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农谚还有:黄烟花生也该收,起捕成鱼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 
  这是秋收、秋种、秋管的重要时期,许多农事加紧进行,否则会影响到来年的收成。播种小麦、采摘棉花、刨收红薯等农活更加紧张。
  ◎ 三  候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再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
  一候,鸿雁来宾。解读:鸿雁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解读: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
  三候,菊有黄华。解读: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一片黄色,华即花。
  ◎ 习  俗
  寒露期间,我国古代有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开始打猎,动物比较肥硕,储藏一些肉食;第二件事是砍柴,草木黄落,伐薪为碳,储存过冬的能源;
  寒露民间主要习俗包括:登高山、赏枫叶、观菊花、品花糕、吃芝麻、斗蟋蟀、钓边鱼、享螃蟹等等。
  登高:到了寒露,很多地区,特别是北京人登高的习俗更盛。全国的三山五岳,北京的八大处、西山、香山、景山……都是登高的好地方。九九重阳节,登高更是一项重要活动。  
  赏菊:节气寒露、霜降,节日中秋、重阳,都与“菊花”密切相关。农历九月又称菊月。寒露节气又有菊花会,要赏菊花景,重阳节日又称菊花节,要喝菊花酒。
  饮食: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花糕寓意步步高升。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花糕。  
  “秋后算账、秋后问斩”的由来:
  最早来自《礼记·月令》,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汉儒董仲舒则在《春秋繁露》中将这个含义上升到理论高度: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为帝王的四种执政行为,要与四季变化相适应。董仲舒认为,春夏应该行赏,秋冬才可行刑,此即:秋后算账、秋后问斩。
  古人继承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总结出一套天人感应的学说。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后刑”的。如果违背天意,就会招致灾异,受到上天的惩罚。从此,“秋冬行刑”遂被载入律令而制度化,秋季便带有肃杀之气。

霜  降
  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八个,秋季的第六个,也是秋季最后一个。每年阳(公)历的10月23日前后交节,太阳到达黄经210°时即是,今年是10月24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周语》:驷见而陨霜。解读:九月中气,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霜降是天气从秋季到冬季的过渡,意味着秋尽冬来。霜降后天气更冷了,开始有霜。露水凝结成霜,不耐寒的植物停止生长﹐大部分地区忙于播种越冬作物。枫叶变黄、变红,进入最好的欣赏时节。
  《逸周书·周月》:秋中气:处暑、秋分、霜降。《国语·周语中》:火见而清风戒寒。三国吴韦昭注:谓霜降之后,清风先至,所以戒人为寒备也。《二十四节气解》: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解读:秋天夜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凝结形成细微的冰晶,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颜色白透且结构疏松。霜降后,昼夜温差更大,早晚天气更冷。中午较热,秋燥明显。动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
  “霜降始霜”表示天气逐渐变冷。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菊花霜),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期,就是无霜期。初霜越早对作物危害越大,我国初霜是自北向南、由高山向平原逐渐推进的。
  “霜降不是降霜”,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所以农村非常重视降霜。杀百草的不是霜降,而是霜冻。
  北方已在秋收扫尾,南方却是“三秋”大忙季节,杂交稻、晚稻才在收割,早茬麦、油菜正在栽种,耕翻整地也在进行。“满地秸秆拔个净,来年少生虫和病”,收获以后还要把秸秆、根茬收回来,因为那里潜藏着许多越冬虫卵和病菌。
  ◎ 三  候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再五日蛰虫咸俯。
  一候,豺乃祭兽。解读: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好像祭祀。
  二候,草木黄落。解读: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
  三候,蛰虫咸俯。解读:蜇虫在洞中不动不食,垂头进入冬眠状态。
  ◎ 习  俗
  霜降节气人们非常重视,各地有很多不同的习俗。霜降的习俗与寒露相似,此时天气渐凉,秋燥明显,燥易伤津。这时的民俗活动除了传统祭祀、观景,都以重保暖,防秋燥,适当加大运动量为要。比如:有的扫墓、拜祖、祛凶,以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有的要去郊区迎霜。
  比较普遍的有:登高山,赏菊花,观红叶,放风筝,拔萝卜,炖牛肉,吃鸭子,食柿子……比较著名的是:送芋鬼。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塔,在里面点燃干柴,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烘烤芋头,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辟凶迎祥。 
  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养生关键应注意做好“外御寒、内清热”。中医养生学认为:霜降时节在五行中属土。在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的相互关系上,应以平补为原则,要补充血气以养脾胃。饮食养生学侧重于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来调节人体阴阳,滋养五脏六腑和预防疾病。
  (作者系海淀区关工委“五老”成员,中国文化进万家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民俗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