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总结说,海淀区有五多:一是国内顶尖高校多,二是国字号科研院所多,三是高、精、特、新科技企业多,四是三山五园古迹文物多,五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下简称“两院院士”)多。更有甚者,钦慕于海淀院士之多,还秀了一段幽默:“如果你漫步于中关村大街,在迎面遇到的匆匆行人中,大概率至少有2、3位就是院士。”此言虽谐,然洵非虚誉。《海淀院士》一书以雄辩的数据证实,工作或居住在海淀区域内的两院院士(以下简称“海淀院士”)之多,笃定是国内外之不二之区。
海淀区究竟有多少院士,以往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是只知其多,而难知其详。即使不少政府工作人员也难说几何,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鉴于此,为使领导和有关部门及时掌握区域内两院院士情况,加速推进区人才高地建设,更有效地为两院院士服务,自2008年开始,区科协便在两院院士每隔两年一次的增选后,组织力量,并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局、中科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及有关院校、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对区域内两院院士情况进行了首次系统全面的统计调查,并将调查统计结果汇集编纂成《海淀院士》一书。自此,每两年开展一次“海淀院士”统计调查,更新一版《海淀院士》一书,便成为区科协的一项制度性工作,至今已累8次之多。此项工作甫一开始即受到区委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区人才工作重点创新项目”。首版《海淀院士》一书,被区档案馆收为馆藏。当逢此际,我有幸返聘区科协工作,直接参与了自2008年首次至2018年共6次调查统计工作,并承蒙领导和编委抬爱,连任1至6版《海淀院士》一书主编。
《海淀院士》一书,由已故中科院院士、著名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刘光鼎题签书封。该书将数百名“海淀院士”集萃于一卷,以凝炼的笔墨、简约的篇章、庄重精美的装帧和图文并茂的版面,概要记述了每位院士的生平简历,再现了他们励志求索、矢志报国、不畏艰险、勇攀科学高峰的传奇历程,展示了“海淀院士”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殚精竭虑,开拓创新,为科技兴国强军建树的丰功伟绩。
在这些院士中,既有德高望重、蜚声五洲
的“两弹一星”元勋,又有居功至伟、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耋硕翘楚;既有在建国70周年之际,荣获“共和国勋章”和“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的一代宗师,也有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荣获“改革先锋”称号和“改革先锋奖章”的时代精英;既有为推进新时代强军伟业,锻造“卫国重器”,荣获“八一勋章”的军中泰斗,又有在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科技攻关卡脖子技术工程中,敢挑大梁、勇担重任的新锐后俊;还有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大先生。
2022年区科协对“海淀院士”又开展了第八次调查统计,第八版《海淀院士》一书已近编磬付梓,最新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各项统计数据为:
1、全国共有中国籍院士1817名,其中中科院院士852名,工程院院士965名。两院共有外籍院士240名,其中中科院院士129名,工程院院士111名。
2、在北京市工作或居住的两院院士829名,占全国院士总数的45.62%,其中中科院院士424名,工程院院士405名。
3、在海淀区域内居住或工作的两院院士共636名,占全国院士总数的35%,占在京院士总数的76.72%,其中中科院院士351名,工程院院士285名。
4、1999年获授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名人员中,目前尚健在的周光召、孙家栋、王希季3位院士均在海淀。已逝功勋院士生前绝大多数也在海淀,其中有钱学森、郭永怀、邓稼先、钱三强、王大珩、赵九章、王淦昌、于敏、程开甲、陈能宽、屠守锷、黄纬禄、彭桓武、任新民等。
5、自2000年2月19日首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至今,共有34名两院院士获此殊荣。其中24位为“海淀院士”,占获奖总数的68.57%。他们是:吴文俊、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徐光宪、孙家栋、吴良镛、师昌绪、谢家麟、郑哲敏、王小谟、张存浩、程开甲、于敏、赵忠贤、钱七虎、曾庆存、顾诵芬、王大忠。
目前尚有11位获此大奖的“海淀院士”健在。他们是:金怡濂、李振声、孙家栋、吴良镛、王小谟、张存浩、赵忠贤、钱七虎、曾庆存、顾诵芬、王大忠。
6、2017年和2022年,被誉为“中国核司令”和“国产专家一号”(因其不是“海归”学者而得名)的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程开甲、被誉为“为国铸盾”的著名防护工程及地下工程专家钱七虎,先后荣获中央军委颁授的“八一勋章”。目前钱七虎院士健在。
7、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于敏、王大珩、王选、孙家栋、程开甲5位“海淀院士”,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获授“改革先锋奖章”。目前孙家栋院士健在。
8、2019年9月29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于敏、孙家栋和吴文俊、程开甲4位“海淀院士”,分别荣获党中央颁授的“国家勋章”和“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
9、全国共有34位“双院士”(即同一人既是中科院院士,又是工程院院士),目前尚有9位健在的“双院士”在海淀。他们是:陆元九、顾诵芬、路甬祥、王越、宋健、陈俊亮、吴良镛、石元春、王淀佐。
10、目前,区域内尚有女院士36名,其中中科院19名,工程院17名。在这些院士中,有中科院前副院长、自动化控制专家胡启恒;中国科协前副主席、水污染专家、清华大学教授钱易;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家匡廷云;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大第三医院院长、生殖医学专家乔杰;海淀区委区政府科学顾问、北大信息科学技术院院长、北大教授黄如;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勋章获得者、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生物安全专家陈薇;荣获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著名古脊椎动物专家张弥曼;导弹指挥信息系统技术与工程管理专家、火箭军研究院研究员李贤玉;航天遥感领域专家江碧涛;机器人理论与应用专家乔红;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密码学家王小云;北京大学教授、计算机软件专家杨芙清等。
11、为利于领导和有关部门系统掌握“海淀院士”的历史沿革情况,《海淀院士》一书从2008年起,将每年去世的院士名录附于书后。据统计,2008年5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先后有169位“海淀院士”逝世,其中中科院院士107位,工程院院士62位。综合已逝院士寿命分析,“海淀院士”应是一个平均寿命较高的群体。在已逝的169位院士中,90岁及以上者有96位,占已逝院士人数的56.8%。寿享百年及以上者多达14位,占已逝院士人数的8.28%。尤其贝时璋、魏寿昆两位院士,鹤寿均高达107岁,成为一代院士中的世纪人瑞。而不足80岁的院士仅17位,占已逝院士人数的10.06%。
12、综观历次全国两院院士增迭发展变化,有两个趋势比较明显。一是增选院士年轻化趋势比较明显。2007年被认为是自1991年增选制度实施以来,入选院士平均年龄最年轻的一次。60岁以下人员占全部增选人员的比例,中科院占69%,工程院占46%。而2021年增选院士60岁以下人员,中科院占76.9%,最小年龄45岁,工程院占75%。两院分别比2007年提升了近8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再一个明显趋势是,增选对象逐步强化了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贡献导向。一批承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和卡脖子技术工程,并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专家入选。如载人航天、北斗卫星导航、长征运载火箭、半导体软件、大数据及机器人等领域的技术专家等。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祖国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凝结着广大院士的心血和汗水。”“海淀院士”是海淀区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几十年来,与海淀人民朝夕相处、风雨同行。海淀的青山绿水镌刻着他们的辛劳足迹,海淀的每一步发展进步凝结着他们的博学睿智和创新结晶。他们受聘担任区委、区政府科学顾问,积极参与对海淀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各项政策的咨询论证,举办各种恳谈会、研讨会及座谈会,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发展建言献策、擘画蓝图。成立中关村科技创新学院,特聘多位院士在内的20位顶级专家,聚焦国际视野和水准,为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及处级领导干部和中青年干部授课。选聘成立全部由院士组成的科普讲师团,走进机关、社区和校园,以“菜单式”举办创新大讲堂,指导青少年开展各种科技创新及知识竞赛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2022年,在由全国科协、国家统计局启动的第12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中,海淀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高达34.5%,蝉联全国地市级区域榜首。许多院士还积极参与“院士专家工作站”工作,使海淀区在建站数量、进站院士专家及开展合作项目等方面,均列全市前茅。“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海淀院士”为推进海淀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进步,加速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历史贡献。
(作者系区科协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