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弹指一挥间。悠悠往事,岁月无痕,但总会留下难忘的记忆,有些记忆不但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反而却像陈年老酒,时间越长越散发出令人回味无穷的醇香。最近我见到几个在海淀银行工作时的老朋友,大家不约而同地又回忆起了当年送款路上的午夜惊魂。
那时,银行系统还没有计算机,更没有互联网和银行卡。海淀银行在全区各地遍布着几十个网点(包括各个储蓄所),这些网点每天的业务往来,都要收、支大量现金,根据银行现金管理制度,每天收到的现金,都要集中到海淀区银行办事处的地下金库进行统一保管。因此,每天送款的任务就成为银行工作中一项责任重大又很繁重的任务。
记得我们刚参加工作时,海淀银行保卫科专门配备有穿制服、配手枪的经济警察,每次送款,经济警察都负责现金武装押运。那时全区银行送款,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辆当年解放区的边区银行在战场上缴获来的美国旧吉普车。由于年代久远和繁重的送款任务,那辆旧吉普车早已不堪重负,在送款的路上经常“趴窝”,不久就彻底报废。带枪的经济警察、专职武装押运员编制也被撤销了。全区几十个网点送款怎么办?要买新车既没指标又没钱,那时海淀区银行办事处还没有审批权,要等北京市分行批。在青黄不接的时候,银行送款没办法,较近的网点、现金量少时,就用平时倒垃圾用的平板三轮车运,如果现金量大、路又远,就只能靠那辆送信用的两轮旧摩托车,把需要送的现金装在麻袋里,再把装满现金的麻袋,用绳子绑在那辆旧摩托车上,运到目的地。
我记得有一年冬天的一个晚上,那天我值班,海淀银行办事处营业大厅,晚六点就按时下班了。地下金库的管库员,焦急的到大门口去看了好几次,也不见送款摩托车的踪影,一直等到晚上10点多,才见到保卫科长气喘吁吁吃力的拖着三大麻袋现金,回到了海淀银行办事处。见到管库员,很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今天现金太多,下班又晚了,翠微路那边修路,天很黑路又高低不平,半路上有两次摩托车还打不着火,可把我给急坏了!”边说边把摩托车开到了地库门口,往下卸装满现金的大麻袋,刚卸下一个麻袋,摩托车瞬间向外倒去,再一看另一个麻袋,忽然大惊失色,只见那个装现金大麻袋,底下磨了一个大窟窿,里面装的现金也少了半截。此刻在一旁的人全都惊呆了,保卫科长顿时脸色煞白,一言不发,差点儿一屁股坐到地上。只见他定了会儿神,急忙转身就往办公室跑,到保险柜去拿手电筒和手枪,然后又开起摩托车就消失在夜色中……
不知又过了多久,大约已是午夜,保卫科长终于回来了,手里还拿着一个沉甸甸的大袋子,向地库走去,真没想到奇迹真的发生了,丢失的巨款居然失而复得。那天晚上,清点完找回的现金,对完账居然一分不差。保卫科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讲出了事情的经过。
那天晚上,保卫科长开着摩托车大灯,抱着一线希望,小心翼翼的从银行大门外顺着回来的原路往回找丢失的现金。当把车开到八一学校南墙外的一片农田边时,隐隐约约看到远处站着一群人,走近一看,人群中有几个穿着工作服,手里还拿着饭盒,刚下晚班的工人,旁边还站着几个附近居民。这些人不约而同地围在一起,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地盯着路边土坡下小水沟。仔细看在水沟旁边,有一堆模模糊糊的东西,借着远处微弱的灯光看,好像是一堆打着捆的现金,少说也有几十万元。保卫科长急忙拿手电筒一照,喜出望外,果然是现金,连忙掏出工作证激动地大声说:“我是海淀银行保卫科的,这是银行的现金,上面盖有海淀银行的代码,和出纳员的人名章”。站在旁边的人们不约而同地都松了一口气,大家七嘴八舌的说:“当时我们看到那么多现金,就想到那钱一定是公款,一般人家没有那么多钱”“我们准备再等一会儿,要是再没有失主来找,就一起把现金送到派出所去”。保卫科长急忙向在场的人说明了情况。于是大家又一起帮助在四周继续寻找了一会儿,看看还有没有散落在附近、没有被发现的现金,果不其然,在不远处又找到两捆硬币。
我听完保卫科长的叙述,眼前立刻浮现出:漆黑的深夜,一群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在八一学校高高的南墙外野地边,不约而同地凭着内心的觉悟,默默地守护着国家财产的情景。一股暖暖的敬意,从心底油然而生,久久挥之不去。那时大家的工资都不高,谁家也不富裕,大多数人的月工资也就是三四十元。在荒郊野外,面对这一大堆巨款,居然没有一个人想要把那些现金据为己有……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要保护好巨款等待失主,或把钱交给人民警察。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我和银行的老朋友还时常想起深夜那些陌生的身影……是他们的默默奉献与坚守,避免了国家银行巨款的丢失。时至今日,我们谁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事迹,社会上知道的人不多,只是在银行内部,几乎无人不晓。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人的身影早已远去,但是他们大公无私,一心为公的高尚品德,在一代银行人心中,永久的树起了一座无字的丰碑。
(作者系区政协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