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 蛰
惊jīng 从忄从京。形声字。最初是骡马等因为受到恐吓而狂奔不受控制(惊车、惊群、马惊车败)。后来引申为受到突然刺激而精神紧张。表示害怕(惊恐、惊骇、惊愕、惊惶)。震动(惊动、惊扰、惊堂木、打草惊蛇)。出人意料(惊喜),这里主要指惊动。
蛰Zhé 旧读zhí 从虫,藏,静。动物冬眠。动物在冬天潜伏起来,不食不动。蛰伏、蛰虫。这里主要指藏,动物潜伏起来。
◎ 惊 蛰
二十四节气的第三个,也是春季的第三个。每年阳历(公历)的3月5日前后交节,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是。今年是3月6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yú,众蛰各潜骇hài,草木纵横舒。”
解读:二月份“立春”“雨水”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虫惊醒过来开始活动,所以叫惊蛰。实际上,蛰虫是听不到雷声的,是它们感受了天地回暖、阳气生升、醒而出走。此时大地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苏醒、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二十四节气中,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古人非常重视这个节气,把它视为农业关键的“春耕”开始的节令。也是民间的传统节日,“仲春节”“惊蛰节”。
这个节气,古称“启蛰”,古籍还有别说,择机另述。
◎ 三 候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再五日鹰化为鸠。
一候,桃始华 解读:桃花红、李花白,花儿竞开,天气转暖,进入仲春。
二候,仓庚鸣 解读:仓庚是黄鹂鸟。黄鹂呜叫,鸟燕飞来,春回大地。
三候,鹰化为鸠解读:鹰开始悄悄地躲起来繁育后代,而原本蛰伏的鸠开始鸣叫求偶。鸠即今之布谷。古人看不到鹰,而周围的鸠多起来,就误以为是鹰变成了鸠。
◎ 特 点
气温回升,春雷萌动。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冷惊蛰,暖春分”“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
解读:“惊蛰”后,之所以春雷作响,是大地湿度渐高,近地热气上升,天地阴阳之气接触频繁,形成闪电雷声。我国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谚语云:“春雷响,万物长”“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要犁耕,春分地气通”“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等等 。
此时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
◎ 习 俗
惊蛰,打雷是天气特点,雷公是天界专门担任打雷的仙人,这天要举办典礼供奉雷公。俗话说“春雷响,万物长”。春天庄稼生长需要更多的水分,但春天降雨很少,易呈旱情,因此人们借惊蛰祭拜雷公,期求雨水充分。
惊蛰,虫生是生物现象,杀灭虫害成为习俗。齐鲁一带流行天井里擀饼烧鏊子,意思是经过烟熏火燎将家中的虫害杀死;山西雁北风行吃梨(谐音离)寄意与毒虫分离;陕西流行炒盐水浸泡过的黄豆,锅里“噼里啪啦”声,人们就以为害虫在锅里被炸死了,寄予虫尽丰产,来年美好欲望。
惊蛰,习俗是民情表达,古人长期积累形成了,打小人、祭白虎、驱虫害、赶霉运、蒙鼓皮、借“离”的谐音吃梨、借拍打“纸公仔”逐赶瘟神宣泄内心不忿。
1.打小人驱赶霉运
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也会应声而起。所以古时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之渐渐演变成拍打小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
“小人”是指那些挑拨离间,招惹是非的人,亦可象征无故袭来的恶运。通过打小人的仪式,祈求消灾解困,化险为夷。
惩治小人主要有小人衣纸、白虎、金银、香烛及祭品。亦有用红纸剪成的锁链、剪刀、扫帚等。销链是将小人销住,扫帚是将小人扫掉。
2.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会遭邪恶小人兴波作浪,阻挠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为了辟邪,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是指祭拜用纸绘制的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猪肉、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搬弄是非。
◎ 养 生
《黄帝内经》:“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在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不易侵入机体,也就不会发生疾病,所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十分重要。
天气明显变暖,不但各种植物、动物开始活动,微生物(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也开始生长繁殖,各种传染病也开始流行。所以人们要注意卫生、保健,注意气象、天气,注意冷暖变化,增减衣物,预防疾病。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春 分
春的最大特点是花花草草,蓬蓬勃勃,充满生机,应该是 艹 头才合理。古代汉字“春”均有“草”,而且“草”很多,但在历史、文字演变过程中,从清《康熙字典》到现代字典,“春”字归入“日”部。为什么?这是值得探究的。详见“立春”的解读,这里不再赘述。
春,本义:草木的种子生根、发芽、成长。民俗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植物萌芽生长、动物繁殖生衍、农夫播种生产,万物蓬勃生发。
春,四季之首。因有“春阳抚照,万物滋荣”之意,又延伸至生机勃发,充满活力等意。后来形成了多义字。
春:是一个含意非常丰富的多义字,用处很多。泛指一季、一年。春天开始,四季开始,一年开始。充满活力、男女情欲、佳酿美酒……姓名、花名、酒名。
古代把“历史”叫做“春秋”,因为庄稼春生、秋熟,春生相当于历史之因,秋熟相当于历史之果,春去秋来的循环就是时间,时间的延续就是历史。
春季开始在立春,平均在春分。这里主要指万物勃发,季节。
分:多音字,fēn和fèn。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甫文切。
fēn把整体变成几部分;使联在一起的事物离开,跟“合”相对。
fèn构成事物的不同物质或因素,成分、名分(名位、职责、权利)等的限度,人与人相处的情分(情感、情义)。
分:多义字,多领域、多学科使用。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副词……区划开,提取出或产生出、独立出,散离、辨别……分辨,一半,二分之一,半个世纪,昼夜均分,春分,秋分……这里读fēn,主要是平分、一半的意思。
◎ 春 分
二十四节气的第四个,也是春季的第四个。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交节,太阳到达黄经0度即是。古称“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今年是3月21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解读:二十四节气中以“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两分和两至作为中点。如春季以立春为始点,以春分为中点。全季九十天,分成前后各四十五天。
这天太阳直射赤道,之后继续向北推移,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这天春季平分,昼夜平分,阴阳评分,故称“春分”。也称“升分”“春半”。
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两分”“两至”之一。
◎ 三 候
我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再五日始电。
一候,玄鸟至。解读: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
二候,雷乃发声。解读: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下雨时便会雷鸣。
三候,始电。解读: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光不见,阳气盛光乃发,故闪电。下雨时天空打雷并发出闪电。
◎ 特 点
天文学、气候学都有明显的特征和意义。
春分,一是“昼夜平分”,白昼黑夜相等,各12小时。二是“季节平分”,春季三个月90天,“立春”到“春分”间隔45天,“春分”到“立夏”间隔也是45天。三是“阴阳平分”,天地融汇,寒暑平衡,中庸调和,阳气渐盛。
春分,严寒已去,气温回升。辽阔的大地一派明媚风光,杨柳吐绿、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
◎ 习 俗
★春分祭日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夏至祭地、冬至祭天的习俗。祭祀的场所是日坛、月坛、地坛、天坛。分设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1.祭太阳神。春分这一天,帝王要祭日,祭祀大明神(太阳),国之大典,是皇家的专利,民间不得擅自为之。
2.吃太阳糕。太阳糕寓意“太阳高”是用米粉做的圆形面糕,顶部装饰一只“小鸟”,它不是一般的鸟,而是“三足乌”。详见后面解读。
3.烧太阳钱。春分日还有“烧太阳钱粮”的民俗。这天人们将春节期间贴的福字、红纸等迎着太阳烧掉,给太阳神送钱、送粮。民间认为烧福得福,过年时贴的各种字符用这种形式烧掉是一种吉祥的处理方式。
★ 春分其他习俗
1.竖鸡蛋:流传久远,简单易行,富有情趣。大人小孩都可以玩。选择一个生下四五天的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竖蛋的最佳时光,这一“中国习俗”甚至流传国外成为“世界游戏”。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2.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为“春碧蒿”。春分那天采回的春菜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有顺口溜:“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人们祈求的是家宅安宁,体健身壮。
3.春牛图:挨家挨户送春牛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名曰“春牛图”。送图者都是民间善言能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的话,每到一家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言词随口而出,字句有韵动听。说得主人乐而打赏。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
4.粘雀嘴:这天农村都按习俗吃粘面做成的汤圆,而且还要把十多个或二三十个不用包馅的汤圆煮好,用细竹杆叉着置于田边地坎粘雀嘴,免雀破坏庄稼。
5.始春祭:古代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行三献礼等。
6.行祭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此俗历代相传。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
7.放风筝:春分当天及期间是孩子、大人放风筝的好时候。风筝有王字、长龙、鲢鱼、蝴蝶、雷公、月光等,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小孩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较小叫“屁帘”,较大叫“长龙”,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放得高。
◎ 养 生
养生原则:由于春分节气的内涵是“平分”,人们的养生就要注意阴阳平衡。
《素问•骨空论》:“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解读:传统养生与中医调治均可概括为补虚、泻实两方面。如益气、养血、滋阴、助阳、填精、生津等为补虚;解表、清热、利水、泻下、祛寒、去风、排湿等为泻实。中医养生无论补或泻,都应坚持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原则。
《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披发松腰),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
解读:立春开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早睡早起,使情志适应养生之道,否则就会伤肝。因此,春季以舒畅身体,调达情志为养生原则。
春分养生要点:调养精神、调节饮食、预防受寒、预防春困、运动锻炼、运气防病。
春分养生注意:衣物增减、心态放松、饮食均衡、早起早睡、起居慎行、身心养护。
(作者系海淀区关工委“五老”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