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桃花盛开,柳芽吐绿。我在颐和园万寿山上寻觅,寻找一处红色历史纪念地。来到万寿山东麓,走在山间小路上。路边芳草萋萋,曲径通幽,游人很少。前面就是景福阁。
这里松柏苍苍,草木葱葱,如果不注意,很容易从这里匆匆走过。而在路的北边,苍松翠柏中隐藏着一座坐北朝南的传统四合院,这里就是益寿堂。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毛主席进京后的第一个落脚点。
益寿堂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建筑面积约201平方米。位于颐和园万寿山东麓的山腰间,在景福阁东侧半山坡,是一处幽静的院落。清末时期是慈禧太后游览景福阁时用膳、更衣及休息的地方,后成为太医院所在地的药房。
益寿堂是一处由正殿、配殿组成的传统四合院式建筑,院内正殿名松春斋,坐北朝南,面阔五间。院内东西配殿各三间。院落的入口是一座小巧的垂花门,坐北朝南,面阔一间,一殿一卷屋顶,悬挂着匾额“益寿堂”。
这里,不仅是一处隐于山林的景点,而且还是一处红色历史教育基地,一处革命纪念地,与伟人毛泽东有着一段关系。1949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离开西柏坡,到北平后第一个歇脚地就是颐和园益寿堂。这里不仅留下了毛泽东匆匆的“赶考”足迹,也见证了他不变的为民初心。这里的文物,带着我们重温中国共产党“赶考”历史,它们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见证者,也是共和国历史的讲述者。
为了纪念这段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第一站的历史篇章,自2015年11月3日起,益寿堂设立了“古都春晓—寻访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之路”主题展览。还原了益寿堂作为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第一站的历史,为颐和园这座历史名园增加了一份厚重的革命文化内涵。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参观了“古都春晓—寻访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之路”主题展览。这里有三个展室。第一展室在西配殿,名为“春晖沐浴古稀园”,介绍了北平和平解放的历史进程。第二展室在正殿松春斋,内容为“‘进京赶考’的第一天”,这是展览的主要部分,主要介绍了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出发,离开了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前往古都北平,正式踏上了“进京赶考”的伟大征程。第三展室在东配殿,题为“诗词唱和照肝胆”,主要介绍了党中央、毛主席邀请各民主党派人士聚首,积极筹备召开新政协会议,共同协商建立新中国的过程。
在这里,有几件很有意义的历史文物。
在第一展室,有一张八仙桌。这是一张柚木花卉纹束腰五腿拼桌,桌长195.9厘米,宽153厘米,高79厘米,别看桌子很普通,它却是一位重要的历史“见证人”。它是国共会谈时使用的八仙桌。它是北平和平解放的“亲历者”,被称之为“和平之桌”。根据《关于和平解放北平问题的协议》,双方派员成立联合办事机构,在过渡期处理北平的军政事务。1949年1月底,联合办事处在益寿堂召开成立会议。2月1日,双方的代表召开了第二次会议,解放军方代表有叶剑英、陶铸、戎子和、徐冰。对方代表是郭宗汾、周北峰、焦实斋,七位代表形成了当时的“北平联合办事处”。主要是为了办理和平接管北平城以后,后续的关于军队的整编、文教行政、军管会物管会的一些具体事务。确定办事处人员的签署名单,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完成的。这张桌子从而成为了这段珍贵历史的见证。
另外一件是毛泽东在益寿堂时使用过的铜火炉。这是在午餐时用的铜火炉,可以用于取暖、烧水。铜火炉长47厘米,宽46厘米,高58厘米,为颐和园园藏文物。铜火炉实际有2件,外表看起来很简陋,但却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1949年3月25日中午,“进京赶考”的第一天,工作人员用益寿堂的铜炉生火取暖,并从外面买回一些熟食等食品,就着烧水的炉子,毛泽东吃了进京后的第一顿饭。毛主席、朱德、周恩来等人一起,大家一口开水,一口烧饼,在益寿堂吃了进京后的第一顿午餐——烧饼夹肉。这顿饭,十分简单,有点像现在打工人吃的一顿便饭。可以看出党的领袖生活的简朴。
午饭后,毛主席一行前往西苑和各民主党派人士开始阅兵。傍晚,毛主席代表党中央邀请柳亚子、黄炎培、郭沫若、马寅初、张奚若、沈钧儒等二十余名代表在益寿堂用晚餐,与民主人士进行了亲切的会谈,共商国是,一起共同商讨建国事宜,直到深夜会议才结束。
1949年4月,益寿堂改成北平军管会招待所,著名诗人、民主人士柳亚子搬到这里居住,在居住的7个多月的时间里,毛主席和柳亚子互赠诗词,其中著名的诗句“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至今传咏不衰。
颐和园不仅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更在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时刻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里我党和傅作义化干戈为玉帛,使得北平这个千年古城免受战火硝烟,这里也成为“进京赶考”的第一站。
通过参观瞻仰益寿堂的红色遗迹,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深深受到教育。毛主席把进入北平称为“进京赶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于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101周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同样也是一场考试,我们也是在“赶考”。毛主席的教导,仍然具有同样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颐和园益寿堂曾经见证了历史的重要时刻,使我们牢记“赶考”告诫,保持“赶考”心态,发扬“赶考”作风,赶考精神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坚持不懈的努力,赶考精神不仅仅是路在脚下的行走,更是一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讲了一段著名的话。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际,毛主席清醒预判党在革命胜利和掌握政权之后,即将面临的内外挑战,深刻指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他告诫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革命的历史不能沉睡,红色基因一脉传承。益寿堂遗址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过程的一个重要历史片段,睹物思今,它生动展现了党中央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完成全国解放的历史使命,开启中国历史发展新纪元的光辉历程。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通过瞻仰参观益寿堂的红色历史,我有三条新的体会:
其一:我们缅怀这段历史,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到底精神,以史为鉴,学史增信,增强理想信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勇于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开始新的“赶考”之路的实践。争取我们新的“考试”取得好“成绩”。
其二:今天,我们正在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学习教育,我们缅怀这段历史,就是不要忘记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初心,牢记我们的历史使命。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革命情怀,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紧密团结人民群众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其三:我们缅怀这段历史,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赶考”的精神答好新时代的答卷。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大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国梦即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程。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即将开创更加辉煌的历史。让我们回顾这段辉煌的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我们走进新的时代,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打造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的现代化强区高品质海淀做出新贡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区政府办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