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丰收节”

作者:张振海 发表日期:2022-09-20

  一、中国传统的丰收节——祭祀感恩犒劳自己
  丰收,是人类的共同祈求。丰收节,是世界各地人民庆祝丰收的节日。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丰收节。我国古代农耕社会,靠天吃饭,传统的丰收节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互生”的认知密切相关,大体有两个来源,都是先民庆祝丰收、祭祀感恩、犒劳自己。都和“立秋”“秋分”“中秋”“丰收”“感恩”“庆祝”等有关。
  (一)“春社”和“秋社”说
  我国古代农业节日,主要是“春社”和“秋社”。
  甲骨卜辞以“土”为社,战国时加示字旁“示= 礻”成为“社”。“社”本义指土地神,又指祭祀土地神,引申指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或地方。“社”也引申为一种基层行政单位,指某种从事共同活动的集体组织或机构。
  汉代《风俗通义·祀典》解释说:“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报功也。”“稷者,五谷之长,五谷众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
  “春社”是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多在春分前后,又名“春社日”。
  “秋社”是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多在秋分前后,又名“秋社日”。
  在古代,每逢“社日”,从官府到民间,都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其中国家祭祀用“太牢”,献祭牛、羊、猪三牲。地方祭祀用“少牢”,献祭羊、猪二牲。民间敲锣打鼓,抬着猪羊,提着各种供品,聚在土地庙前,或把土堆起来,焚香祭拜。礼毕按户分肉,聚餐欢饮。还有迎神会、舞草龙、擂鼓、对歌等娱乐活动,日暮方归。城里人则互赠社酒、社糕,共吃社饭。
  这些习俗流行久远,南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云:“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先祭神,然后享其祚。”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八月秋社,各以社酒、社糕相赍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板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
  怎样理解古籍所说“春祈秋报”?“春社”在春种之时,故人们主要是祈求土地神保佑农业丰收。“秋社”在秋收之时,故人们祭祀土地神主要是表达感恩酬谢之情。
  传统“秋社”感恩酬谢、犒劳自己、欢乐、庆祝的习俗就是古代的“丰收节”。
  (二)“良辰”和“吉日”说
  中国古代先民曾把正月初十定为“地日”。丰收鼓,震天响。金箩筐,扁担扬。古代先民的眼里十月初十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良辰”“吉日”,所以这天的节日很多,有十成节(也称节重十或节双十)、油糕节、酿酒节、新米节、双喜节、医师节等。
  古代农耕社会,农历十月初十,秋末冬初,农林牧副渔都已收获,进入农闲,先民要举家团圆、庆祝丰收,要“祭祀感恩”“犒劳自己”。理所当然做为传统的丰收节。
  1.丰收节先民祭祀感恩
  祭祀丰收神“炎帝神农氏”。炎帝神农氏牛首人身,他发现火种,亲尝百草,医治百病;他率众垦荒,种植五谷;他发明农具、炊具和陶器,改善农耕和饮食;创制衣物,提高生活……丰收节先民祭祀感恩这位先祖对土地、民生的护佑。还要感恩圣贤、祖辈。
  2.丰收节先民犒劳自己
  每年秋收后的农历十月初十,不用通知,先民们都会自然欢聚,即使是路过的陌生人,也可以入屋参加宴席。丰收节当天早晨,家家户户都做很多油糍和白糍,除了自家享用,还准备送给客人,并杀鸡宰鸭,炖肉烧鱼,煎炒烹炸。中午时分,酒席开始,亲朋好友从四面八方汇聚,人们边吃边谈丰收的美好景象,男女老少沉浸在一片丰收的喜悦之中。
  离开时,互相祝福好运,互约来年再聚。主人还要给每位客人送上油糍、白糍带回家,分享丰收的喜悦。晚上时,青年男女还进行山歌对唱,通宵达旦,热闹非凡。每年的这天,家里有外出的子女都必须回家过节,特别是家中有老人的更要回来过节。哪家的人回来得齐整、哪家来的朋友多,就证明这家人很兴旺、最团结、更和睦、好人缘。
  在我国畲族等部分少数民族中曾将农历八月十五做为丰收节。
  传统的丰收节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涵丰富。
  二、中国当代的丰收节——广大农民法定节日
  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国函〔2018〕80号)自2018年起,将节气--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一个节日,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审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是一件蕴涵人民情怀的好事。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不是一般的节日,既是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也是祈愿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国家意志。从历史脉络看,农耕社会孕育出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上至帝王祭祀社稷,下至黎民祭拜神灵。从文化现实看,设立一个全民族共同参与的节日,有助于更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凝练生成重视农业、尊重农民的时代强音。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将极大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可以不断展示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为何把“中国农民丰收节”定在“秋分日”而不是“秋社日”?
  1.“秋社日”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计算比较复杂,且时间不固定,对习惯使用公历的现代人来说很难记住是哪一天。
  2.“秋社日”在古代以祭祀酬谢土地神为主,也有一些娱乐活动带有赌博性质,不符合现代节日的要求。
  3.“秋分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六个,秋季的第四个。每年公历的9月23日前后交节,相对固定,容易记住。
  4.“秋分日”节气确定的很早,历史悠久,季度平分,昼夜各半,特点鲜明,习俗丰富,而且文化经典、奇观、趣谈很多。“秋分日”离“中秋日”很近,“丰收节”加上“中秋节”更加热闹。
  秋分时节,风和日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正是一派瓜果飘香、五谷满仓、六畜肥壮的丰收景象。国家将每年的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既是对传统“二十四节气”的尊崇与传承,更体现了顺应自然规律和生态持续发展。
  “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不仅具有当代意义,还有历史意义,更有一种仪式感。辛勤耕耘,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硕果累累,最能体现丰收喜悦。这从某种程度上,恰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贯通。
  (作者系海淀区关工委“五老”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