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苦难辉煌》

作者:韩松 发表日期:2022-09-20

  纪实文学《苦难辉煌》,是一部众多高层领导争相阅读大力推荐的史诗性作品,是第一本把中共早期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解读的图书,是第一本用战略思维、战略意识点评历史的图书,是第一本可以作为大散文欣赏的历史图书。
  作品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恢宏壮阔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全景式的揭示和剖析,展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建立红色政权、率领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伟大壮举。
  ——题记

  长征,凤凰涅槃式的浴火重生,锻造着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的意志。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
  打开《苦难辉煌》,一幅波澜壮阔的宏大历史画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我隐隐触摸到厚重的中国历史——特别是举世瞩目且早已占据心中崇高位置的万里长征今天读来依然触目惊心!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五次围剿及王明推行的左倾路线,使苏区红军损失90%,根据地损失100%。中央苏区被迫放弃,实行战略转移。
  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中命悬一线的危急时刻。此战役历时三个月,毛泽东根据形势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数十万重兵之间,以灵活机动的战术,有效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决定性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强渡金沙江,是长征途中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按照中革军委万万火急电报,中央三路大军向金沙江南岸疾进。蒋介石即令各纵队跟踪北追,扼守金沙江各渡口,力图消灭红军于金沙江以南地区。金沙江从昆仑山、横断山奔腾而下,穿行在深山狭谷中,江面宽阔,水流湍急,地势极为险要。三支纵队从不同渡口渡江。但敌军把船只都掳往北岸,并控制了北岸渡口。没船怎么办?滔滔金沙江,刘伯承立了大功。他带领干部团三营化装成国民党军,在守敌毫无防备中占领渡口,控制了两只船。首批部队过江后,又找到四只船。这样,每日夜能渡一万人。另两支纵队却过江受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急行军赶往刘伯承占领的皎平渡渡江。兵机稍纵即逝。就凭手中掌握的6只船,硬是化险为夷,把中央红军全部渡了过去,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赢得了战略转移中的主动权。
  突破了金沙江,大渡河又陷入了深深的困境!这里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大军覆灭之地,蒋介石寄希望于此。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200米,流速每秒4米,河水沿着十分险要的石壁向下奔泻,数十里也不易找到一个渡口,大部队通过难上加难。蒋介石凭借大渡河天险,布置重兵南攻北堵,妄图一举消灭红军,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红军千方百计找不到船,架桥也不可能。河怎么过?前有大渡河,后有金沙江,朱毛红军插翅难逃。
  刘伯承急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若无其事地谈笑风生:“你跟小叶丹结拜真的跪在地上起誓吗?”“那彝人下跪是先跪左腿呢,还是先跪右腿呢?”刘伯承无言。越是危险境地越要扯轻松事。生死存亡面前,毛泽东也颇有一股拿得起,抛得下的气概。泰山压顶不弯腰!最后决定,左、右两路纵队沿大渡河夹岸突进,火速抢占泸定桥,从泸定桥过河。
  刘伯承、聂荣臻率右路纵队向320里外的泸定桥疾进。三天时间,连打带冲,摧枯拉朽,所向披靡。他们一路江风一路战火一路艰险一路曲折冲杀过来。右路纵队赶到泸定桥时,左路总队已在9个小时前夺占了泸定桥。这是怎样的行军速度!左路纵队红一军团向来以运动神速著称,但以过去一天一百六的速度已不能完成任务,需要“昼夜兼程二百四”!且赶到后要立即发起战斗,夺取天险泸定桥。天黑了,下起倾盆大雨,部队一天未吃饭,每人拄拐仗,嚼生米,喝凉水前进。羊肠小道被雨水冲洗得像浇上一层油,三步一滑,五步一跌,队伍简直是在滚进。刚刚接近大渡河,那轰轰隆隆的河水咆哮声便鼓荡人们的耳膜。只见桥下褐红色的流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间倾泻而下,冲击着河底参差耸立的恶石,溅起一丈多高的白色浪花。杨成武回忆道: “泸定桥真是个险要所在。就连我们这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见关夺关的人,都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总攻开始。廖大珠带领22勇士背挎马刀,腰缠手榴弹,攀桥栏、踏铁索向对岸冲去!天上敌机轰炸,脚下怒涛滚滚,勇猛惨烈,慷慨悲歌——历史在这里浓缩,定格,令他们成为中国革命史中一尊永恒的青铜雕像!大渡桥横铁索寒。那13根冰凉铁索上凝结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血肉之躯!泸定桥上这场生死之战,成为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中最为惊心动魄的战斗而名垂史册!他们中大多数人没有活到胜利。我们难道不应该世世代代记住这些有名无名的中国革命的开路先锋和沙场英雄吗!
  刘伯承率领的右路纵队午夜赶到泸定桥。不愿休息,非要去看桥。这位将军1916年参加护国军讨袁,头部连中两弹。一弹从太阳穴射入,透右眼穿出。德国医生施手术,七十余刀,三个多小时,他端坐不动,被医生叹为“军神”。右眼失明,他还是对泸定桥上的每根铁索、每个铁环看了又看,扶着冰凉的铁索护栏,看脚下奔腾汹涌的河水,使劲在桥板上跺了又跺,动情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我们终于胜利了!此刻,军神的左眼一定渗出了泪水。
  我要问,红军为什么没有成为石达开第二?似乎应该反问,石达开为什么不能和红军一样!
  过草地,更是一场生死考验。周恩来的身体基本垮了:肝脓肿。当时的条件根本不能开刀或穿刺,只能用治痢疾的易米丁和警卫战士从60里外的高山上取冰块在肝区上方冷敷。但过草地怎么办呢?彭德怀咬牙一句“抬!”,宁可装备丢掉一些,也要把重病的周恩来、王稼祥等人抬出草地!湿软的地表、弥漫的水雾、无底的沼泽,又无向导带路,随时有陷入泥沼而不能自拔的危险,更何况还要抬人!陈赓站出来当担架队队长,兵站部部长兼政委杨立三也站出来给周恩来抬担架。人人都经过了长途跋涉,人人都缺吃少穿,疲惫与冻饿交加,生与死的直面考验!他们扛起担架,踩着湿滑的野草、泥沼和腐臭的污水,任凭风吹雨淋,雪落在身上,冰雹砸在身上,硬是把周恩来等人抬出了草地。过草地欠下的情谊周恩来终生难忘。1954年杨立三去世,担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亲自为他抬棺送葬。1974年戴着“里通外国、阴谋夺权”帽子的彭德怀去世,骨灰被送到成都。存放前,传来已深患癌症且处境险恶的周恩来的指示:精心保管,不准换盒,不准转移,以免查找时弄错。1978年彭德怀平反,骨灰顺利找到。此时,用心良苦的周恩来已去世两年。
  90多年前,红军纵横十余省,长驱几万里,冲破上百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攻坚克难,浴血挺进,中国工农红军以“铁脚板”丈量出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竖起“长征”这座不朽的丰碑!严酷的围堵、不尽的跋涉、无数的牺牲、大量的叛变都没能打垮共产党人。这就是长征所展示的足以照射千秋万代的不死精神和非凡气概!
  中国革命经历了苦难辉煌,是千千万万革命先辈用不怕牺牲、英勇就义换来的。一段段血与泪凝结的苦难,一次次不屈不挠的抗争铸就了一个民族的希望。
  红军21师师长胡天陶被俘,在冰天雪地中这位红军师长穿着三件补了许多补丁的单衣,两条破烂不堪的裤子,脚上穿着两只不同颜色的草鞋,背着一个破旧的干粮袋,袋里装着一个破洋瓷碗,这让一身戎装的国民党王耀武惊住了。在敌人威逼利诱下,胡天陶始终只有一个字“不!”红七军团的军团长寻淮州19岁当师长,20岁当军长,第四次反“围剿”的黄陂战斗中,率红21军直插敌后截断蒋军第52师归路,为全歼该敌创造了条件,获二等红星奖章。他曾5次负伤,谭家桥战斗因伤过重,在转移途中牺牲。敌军王耀武派步兵连寻找寻淮州遗体,拍照,作为被打死的证据。王耀武判断,“共军官兵所穿衣服破烂不堪,难以掩体,因被服奇缺,在掩埋其阵亡官平兵时,顺手将死者的衣服脱下,以供活人穿用。”王耀武领到了5000块大洋的犒赏。
  革命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万人的英勇献身。人性的光芒不是在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最辉煌时刻迸射出来的,而是在遭遇一个又一个失败,在最暗淡的情况下展现出来的。
  主力红军长征后,陈毅留下来坚持最困难最危险的根据地斗争。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的叛变使北山游击队损失严重,陈毅冒着生命危险去处理。瓢泼大雨中,他带着两个警卫员昼伏夜行十几天,伤口复发,身边无医无药,打来一盆山泉水,挤出伤口的脓血,他全身像触电一般颤抖,脸色蜡黄,大汗淋漓,警卫员实在不忍心再用劲挤。陈毅就叫人拿带子把伤腿绑在树干上,自己背靠另一课树,硬是把开刀没有取干净的一块碎骨从伤口挤了出来!游击队曾发生极大的动摇。十几天时间二百多人的游击队跑得只剩下一百多人。陈毅集合游击队讲话:“你们别看我面黄肌瘦,长着满脸胡子,我是要在这个地方坚持斗争的,就是剩下我一个人还是要干,这是党给我的任务。真正革命的同志要坚定信心。留下一点星火,定能燃遍万里江山!”众人被感动了:我们也要坚持到底,绝不动摇!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退缩了,他却目标始终如一。他们不爱财,不为官,不怕死,永远抱有不变的信仰。中国革命经历了苦难辉煌,是千千万万的革命先辈用不怕牺牲、英勇就义换来的,是在中国最困难、最黑暗的时刻,义无反顾坚守自己的信仰取得的。很少有人想到,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疲弱不堪的队伍,正背负着中华民族的希望。信仰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将共产党人的信仰,比喻为“总开关”。共产党人唯有对马克思主义真正做到“虔诚而执着、志信而深厚”,才能“练就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铸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
  掩卷长思,心绪难平。透过历史的烟云,我更加坚定了信仰的力量。长征,正是基于坚定的理想信念,凤凰涅槃式的苦难,才最终创造辉煌,为人们树立起崇高的信仰标杆!
  感谢作者金一南(国防大学教授),创作了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他用3年时间整理资料,阅读书籍500余本,做读书笔记200万字,花费了整整15年心血,最后成就50余万字的鸿篇巨制。在学风浮夸,学术造假,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中,作者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尊重历史真相的创作态度值得发扬光大。
  (作者系区委宣传部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