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风范

记电影表演艺术家于洋

作者:陈世伟 发表日期:2022-07-27

  编者的话:著名艺术家于洋曾担任海淀区政协第一、二、三届副主席,他怀着深厚感情和高度负责精神,为海淀区文化教育事业、青少年健康成长献计出力,发挥了突出作用,产生了深刻影响。于洋同志今年92周岁,前些年区政协领导去家看望,他兴奋地回忆起许多海淀老人、有趣往事。本刊发表这篇旧作,为的是重温并学习老党员、老艺术家的思想品格,以及深爱海淀的感人情怀。

隽永的明星
  “我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要凭艺术良知,去为改革开放和劳动大众服务,这可以称得上艺术和人生追求之大要。这样干一辈子也扪心无愧!”——于洋
  于洋是名人,无论出现在哪,人们一眼便能认出。这位活跃于影坛五十年的表演艺术家,创造了许多英勇、机智、刚毅、奔放的艺术形象。他演的角色出神入化,倾倒了无数观众。他伟岸的身躯、洒脱的风度、深沉的情感、坦荡的胸怀,成为许多人崇拜的偶像。从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他的青春和魅力,用艺术寄托在几代人的记忆之中。
  于洋涉足电影时才12岁,那是为了生活,边上学边跟着拍电影。1945年,15岁的于洋热血沸腾地投入反内战的斗争,1947年他参加拍摄了影片《留下他,打老蒋》,扮演一名八路军连长。从此,于洋踏上了电影表演艺术的道路。第二年,他参加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桥》。1950年,于洋和杨静共同拍摄电影《卫国保家》,后来两人成为相濡以沫的伉俪。1954年,他俩双双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修班,经过两年刻苦学习和精心钻研,他的思想修养、艺术理论、表演技巧都有了非凡的提高。苏联专家卡赞斯基赏识于洋的才华,说:“你是大船,大船要在大海里航行。”周总理看了于洋杨静参与的毕业演出莎士比亚话剧《第十二夜》后,给予了高度赞扬。
  离开电影学院,于洋这条大船加足马力在艺术的大海里驰骋疾驶。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是他电影表演生涯的黄金时期。他饰演了一个又一个角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倾倒了一批又一批热情的观众。像《英雄虎胆》里的侦察科长曾泰、《青春之歌》里的江华、《飞越天险》里的机长赵忠凯、《暴风骤雨》里的肖队长、《大浪淘沙》里的靳恭绶、《水上春秋》里的华小龙等。于洋以自己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赋予角色时代的气质和品格,使人潜移默化并且过目不忘。
  1974年以后,于洋主演了《火红的年代》《第二个春天》,表现了工人阶级、知识分子以及解放军官兵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民族气概和奋斗精神。虽然影片遭到江青一伙的严重干扰,却得到了周总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粉碎“四人帮”后,电影迎来了新的春天,于洋的艺术功力发展到新的阶段。他参与编剧并自导自演了《大海在呼唤》《戴手铐的旅客》以及《万里征程》《驼峰上的爱》《孤帆远影》《骑士的荣誉》等影片。他还导演和拍摄了《特区法官》《金盾在这里闪光》《哪里是我的家》等多集电视剧。于洋由演员到担任导演并参与编剧,他的艺术才华更趋成熟、完美。
  时至今日,于洋共主演、导演了近50部电影。他创造了几十个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有工人、大学生、飞行员、军人、地下工作者、法官、运动员等等。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无数观众的赞誉,成为中国影坛一颗璀璨的明星。
  电影界至今仍留传着许多关于于洋的美谈。当年陈毅元帅看完《青春之歌》激动地对于洋说:“嘛子叫国际水平?我看你们这个片子就叫国际水平!”贺龙元帅看完《水上春秋》之后,握着于洋的手连声说好,他还躬身敲敲于洋的腿,说:“你的腿很结实啊!你将来能不能再给我演一个足球运动员?”周总理最喜欢看于洋主演的《飞越天险》,他出访许多国家时都指名带此影片。周总理邀请于洋和许多电影工作者到家里做客,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一个演员,要经常深入到生活里面去,要学到老、干到老,深入生活到老。”邓颖超大姐的宅邸经常传出于洋导演的《戴手铐的旅客》影片主题歌《驼铃》,大姐喜欢这首歌,爱听那深沉优美的旋律。 
  于洋没有忘记革命先辈的教导,他始终坚持“从生活出发”的原则,年逾花甲仍经常奔波于工厂矿山,到他熟悉的工人群众中去生活、去创作、去演戏。在大庆油田,工人们热烈欢迎“老于归队”;在首钢,人们把改革的“宝葫芦”向于洋和盘托出,支持他创作好戏。于洋生活在人民中间,人民没有忘记他,深深地爱着他,老年人、中年人如此,青年人同样如此。一次,一位素不相识的中年知识分子与于洋握手,说:“我是戴红领巾时开始看你的电影的,现在见到你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亲切!”山东一杂志的记者撰文,说她年轻时对于洋仰慕到痴迷的境地,照片贴满墙,影片看三巡。她说,是于洋引导她走上真善美的路,教她宽容刚毅,教她懂得信念和思恋。她写道:“刚从沙漠里走出来,迎接我们的第一道阳光、第一捧清泉,便是于洋他们。他们改变着我们的审美,改变着我们的情趣,甚至改变我们的一生。”一个20岁的姑娘遇到于洋,激动地说:“您就是于洋吧?我特崇拜您,您的电影我最爱看,现在的年轻演员要是像您这样有风度、有男子气就好了!”
  于洋六十年代初曾被推选为观众喜爱的22位大明星之一。30多年过去了,他的事业仍然红火,他的执著一如既往,他的魅力不减当年。人们热情如初地推崇他、喜爱他、需要他。于洋,是当之无愧的隽永的明星。

中国的硬汉
  “作为一个山东人,‘山东大汉’不怕屈不怕压的韧性,使我在艺术追求上勇往直前。”——于洋
  1992年第7期《中华英才》画刊的两个整版篇幅刊登了于洋的3幅生活照和16幅电影剧照,从参拍新中国第一部电影到八十年代他执导的拍摄现场,简直像“回顾展”。通栏标题是:“于洋,中国的硬汉”。透过这一帧帧照片,让人十分感佩地回顾了这位影坛硬汉的艺涯春秋,再看看那7个通栏大字,深感提得太凝练、太逼真了!仿佛每个字都能迸出三个以上的感叹号!
  于洋是苦出身。1930年出生于山东省黄县一个贫苦农民家里,早年丧父,哥哥很早参加革命。年仅6岁的于洋,随母“闯关东”,依靠母亲给人缝补浆洗勉强糊口。苦难的童年,使于洋过早地懂得了爱和恨。他羡慕当八路军的哥哥,仇恨奴役百姓的日本侵略军。他常挺身与鬼子崽儿争斗,为的是保护孱弱的小伙伴。15岁那年,他毅然投身革命,当过侦察员,随部队参加了解放长春、四平的一系列重大战役。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东北,我党大批工作人员奉命撤离长春北移,于洋坚守待命不幸被捕。在狱中他顽强斗争坚守秘密,直至被党营救出狱。出狱后,他毅然北上,负伤跋涉百里,终于在三岔河一带找到了自己的部队。在饥饿线上,在敌人威逼面前,在长途跋涉九死一生的重重难关面前没有掉过一滴眼泪的于洋,此时抱住亲人放声痛哭。这哭声诉述了他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意志和决心,预示着他定会在党的阳光雨露下成长为铮铮硬汉。
  革命的经历造就了于洋坚毅倔强的性格,无论在政治、艺术、生活环境中,无论处于顺境或逆境中,“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对这位硬汉是绝好的写照。
  于洋是真诚的、宽厚的,他善于理解人,体贴人,他就是用这种真情和人品去做人,去创造艺术形象,以生活中硬汉的气质去塑造影幕上的硬汉。他说:“人的品格与艺术创作,互为表里,互相渗透。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受广大观众欢迎的艺术形象。”的确,于洋饰演的角色,熔铸于观众心田的是一个个堂堂正正、血肉丰满、有理想、有追求的硬汉子形象。于洋十分珍惜这一点,认为观众的印象就是对演职人员最难能可贵的评价和报答,他非常不愿意由于不经意的闪失给自己的形象带来哪怕是一丁点儿玷污。
  于洋是大忙人,而且名声在外。他现在仍担负着繁忙的创作、导演、拍摄任务,他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还兼任中国电影表演学会副会长、影协理事、中国文化交流基金会理事等10多种社会职务。他经常应邀出席各种活动,访问过20多个国家,接待过数百位国际友人。不了解情况的人可能以为他“名利双收”,其实,于洋对于名利一向淡泊。他和杨静相敬如宾,过着简朴的生活。谈到此点,于洋坦然一笑:“够吃够喝,足矣!”那怡然自得的神态,让人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他没有大演员的派头和架子,只要有益于社会的事,几乎有求必应。他赞成电影要推向市场,不反对演员有合法的额外收入。但他严于律己,谢绝以挣钱为目的的演出或做广告。不过,他表示,为了振兴民族经济、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一旦看准了,也不排除会有突破,但决不能给公众心上的形象抹黑。有人问他,你不感到屈了自己了吗?于洋说:“人生匆匆,一个艺术家若没有这点胆量见识顶天立地地站着,那才叫屈呢!”
  扎根——挺拔,是这位硬汉子品格和艺术风格的精髓。他始终如一地主张“电影要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于洋就是这样一位硬汉,他忠贞不渝地往民族的土壤里扎,往工农大众的土壤里扎,往改革时代的大潮里扎、扎、扎!把根扎得深而又深,让枝干长得挺而又坚。


倾心铸未来

  “人生和艺术追求总得有个实实在在的标准。这些年我导演的《大海在呼唤》《孤帆远影》《哪里是我的家》等影视片,努力坚持把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观念、增强人民团结、鼓舞群众斗志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于洋
  于洋现在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此前他曾担任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副主席达十年之久,他自豪地称自己是“海淀人”。他常常骑自行车参加区政协的各种会议和活动,和其他委员一道去工厂、下农村、走街道、看学校,积极参政议政,为地区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他结交了许多朋友,成为统一战线组织中颇有凝聚力的活跃人物。使人最感动、最难忘的是他对青少年教育的关心和重视。几乎所有场合,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呼吁加强对青少年教育的领导。在海淀区永丰乡,他当着书记乡长的面,强调不要忘记给青少年文化体育活动的场所;在学校,他告诫人们,必须把孩子放在艰苦朴素的社会环境中去锻炼、去摔打,让他们懂得自己是社会的主人。特别是对失足青少年的教育帮助,于洋视为责无旁贷,只要接到此类邀请,他总会排好繁忙工作欣然前往。他说:“我们全社会都有义务关心帮助失足青少年,唤起他们的自信心,引导他们迷途知返,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曾带领政协委员中的各界人士到工读学校、少年管教所去看望失足青少年,他还出席海淀区与劳教部门签订帮教协议的仪式,发表了动人心弦的演说。已经有好几个大年三十的晚上,他和杨静到少管所和不能归家团聚的失足青少年包饺子、叙人生、辞旧岁。他深知此时此刻,这些青少年最孤寂、最思恋,最渴求温暖和关怀。他以特有的深情语言,如歌如诉地,循循善诱地,讲述自己青少年的经历,讲“外面的世界”的期望,讲弃旧图新的道理,一句句、一字字,如雨露、似甘泉,沁润心田,后生们泣不成声,恐怕连石头也会感化心动。
  于洋作为中国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以一位老艺术家的强烈责任心,专注地、投入地、无私地关怀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1988年开始,于洋担任了8集电视剧《哪里是我的家》的总导演。这部连续剧写的是战争年代一群孤儿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爱国主义热忱和集体主义精神,对于今天的儿童少年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于洋说拍这个戏可能赔本,但是这个主题太重要了,赔本也要拍。他带着一批独生子女做小演员,到北京、东北等地体验生活、学习锻炼、排演拍戏。孩子们经过一段集体生活的教育锻炼,懂事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强了,很少娇生惯养了。后来,于洋又应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和莫斯科高尔基儿童电影制片厂的聘约,1991年夏秋之交,赴莫斯科拍摄了《哪里是我的家》的后续3集。于洋说:“尽管拍摄很难,但是我们为孩子们做了一件好事,是很让人欣慰的”。
  于洋每年南下北上、奔东走西,为孩子们找本子、搭台子、拍片子,他支持“希望工程”,关心革命老区的教育,他为关心下一代教育的社会力量添砖加瓦,成了一位倾心铸未来的知名人士。他常爱朗诵的一首小诗有这样几句:“春天后面不是秋/何必为年龄而发愁/只要在秋霜里结好果实/又何必在春花面前害羞!”这首诗表达了于洋为青少年成长殚精竭虑的雄心和豪气。

尾  声
  1991年,在海淀区政协欢送离任委员的仪式上,于洋副主席满怀深情地朗诵了一首诗:《森林——大海》,博得了暴风雨般的掌声。这首诗是他绝妙的自我表述,仅以此奉献给读者,作为本文的结语以及对于洋的敬意:
  “我生长在渤海湾/因此我非常热爱大海/可是我又成长在大兴安岭脚下/因此我又非常热爱森林/如果说/一个民族/或者一个人/我觉得/他应该像森林/而不是大海/大海虽然浩瀚/但它毕竟缺乏根基/它容易为风势所左右/东风来了向西涌/西风来了向东涌/撞击在礁石上的泡沫/好像在发牢骚/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就这样长年地涌来涌去/消耗着自己的青春/而森林则不然/它身上的每一个分子/都牢牢地扎根在广袤的土地上/它有自己独立的品格/和不移的操守/故而/它不为风势所左右/它认准了一个方向/往上长/长成参天大树/为人类做贡献。
  人民喜爱的于洋,你是大树,根深叶茂挺拔;你又是大船,劈波斩浪向前。任重道远雄心在,洒下一路驼铃声……愿你多保重!

  注:本文写于1993年,收录于《海淀名家》一书,刊登于1993年10月31日《北京日报》“名人生活”专版。
  (作者系区政协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