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政协情缘

作者: 发表日期:2019-08-06

  1996年,我原所在单位——海淀区人民武装部要由地方回归军队建制,而我准备留在地方工作。当时双向选择,意向中的单位有四个,最终我选择了区政协。

  记得当年在选择新单位期间,区政协秘书长陈世伟同志把我叫去谈话,给我介绍了政协的基本情况和政协工作的特点,让我认真考虑是否愿意来政协工作。由于之前对政协一无所知,心目中对党政机关是一种刻板印象,而陈秘书长向我展示的政协和政协机关却有另一番景象,让我十分新奇并心生向往,这是我之所以选择政协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初到政协,就感觉一阵清风扑面而来。政协机关有很浓的民主氛围。政协领导非常重视发扬民主,善于集中大家的智慧。会议、活动是政协推动工作的主要方式,在每次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之前及之后,机关都要分别召开全体会议,无论职务高低大家都有发言权,共同查堵漏洞,总结经验教训。计划安排或研究总结年度工作,更会充分听取大家意见,采纳大家的合理化建议。政协很多好的活动形式和工作举措的形成,都凝聚着机关工作人员的智慧。政协机关有特别好的工作氛围,表现突出的同志会及时得到表扬和鼓励,谁有缺点错误会随时被指出和批评。每次参加吸收新党员的支部大会,我都非常受教育,同志们的批评帮助既一针见血又语重心长,令新党员终身难忘。在政协机关,工作中服从大局、分工不分家是大家的共识,处室、同事之间彼此配合、相互协作是大家的自觉行动,处室关系、同事关系非常和谐,工作的配合、衔接十分顺畅。老同志传帮带,为年轻同志和新同志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也是政协机关作风的亮点。当时作为政协新兵的我,就曾得到许多老同志的耐心指教和真诚帮助,使我受益匪浅。政协机关团结向上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增强了我的认同感,也促使我更快的融入了这个集体当中。
  团结、民主是政协的两大主题。作为政协机关的工作人员,我有幸参与和见证了区政协围绕两大主题进行的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工作。政协通过与委员广交深交朋友,通过经常组织情况通报和学习交流,通过广泛倾听、充分尊重和切实解决各界的利益诉求等工作,凝聚人心,增进共识,不断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区政协被广大委员誉为“大学校,大舞台,大家庭”,成为区委、区政府紧密联系社会各界的桥梁纽带。为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主体作用,政协为委员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平台和履职载体,如议政会、协商会、恳谈会、视察、调研、提案、建议案、社情民意信息等等。同时,政协机关通过精心计划、周密组织和周到服务,为委员方便履职、精准履职和履职成果转化提供支持保障。多年来,区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职工作成绩突出、硕果累累,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和海淀各项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协工作的现实成效使我进一步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大意义,从而不断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政协不断优化的工作机制,也使我对做好工作始终充满信心。
  我先后在政协多个处室负责过多项工作,在与许多不同界别委员的工作交往中,深刻感受到他们高度的参政热情、丰富的学识智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不会忘记,在我负责专委会工作期间,为搞好《关于海淀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关于海淀区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管理》等课题的调研工作,金幼菊、江毅委员组织九三学社的委员和本党派专家学者,不惜牺牲休息及与家人团聚时间,利用周末和节日假期,集中研究讨论调研报告。我不会忘记,在我负责文史工作期间,为完成《商海变迁》这本书的征编工作,张有信、徐征两位特邀委员,不顾年老体弱东奔西走,寻找线索,征集文章,并冒着炎热酷暑,伏案整理材料,为还原海淀经济发展的这部分重要历史,留下了珍贵资料。我不会忘记,在我负责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期间,沈腾、曹卫东、朱定真等委员,主动关注社会民生问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反映情况、建言献策,报送多篇高质量信息,受到国家领导人和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视和采纳。在我的整个工作过程中,这样的委员事迹举不胜举。政协委员情系社会、积极履职的崇高境界和奉献精神,每每使我深深感动,成为激励我做好工作的不竭动力。
  我在政协工作了整整22年,这是我生命中的黄金岁月,在这里我抛洒了汗水,倾注了心血,同时也从政协委员、政协领导、政协同事身上和政协工作实践中学习汲取了很多很多,收获了丰厚的精神财富。我的心已深深打上政协烙印。现在我虽已退休,但还一定会继续关注海淀政协工作,关注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因为我与政协有割不断的情缘,我永远是政协人。
  (作者陈跃年系区政协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