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朋友说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好地方,一定要去看看。云南这个美丽的彩云之乡,我已经去过几次了。昆明的八百里滇池和石林、大理的苍山洱海和三塔蝴蝶泉、丽江古镇香格里拉和泸沽湖、腾冲的和顺小镇和瑞丽的热带雨林都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沧源这个地处云南西南边陲的佤族山乡真像朋友说的那样美吗?带着好奇的心情,我和几个朋友踏上了去沧源的旅程。
从昆明转机,一个小时后到达沧源机场。当飞机快要降落时,我看到下面是一望无际的崇山峻岭,零散分布的村庄像棋子一样点缀在大山之中。机场建在削平的山顶上,当我们乘坐的汽车盘山而行到了山脚下,抬头望去,心里不禁哎呀一下,机场高高在上,就像建在云端一样。同行的朋友开玩笑说,“你从哪里来?我从天上来”,这话一点也不夸张。汽车在山间盘旋,向阳的山坡上碗口粗的毛竹茂密成林,对面山坡上成片的董棕树高大挺拔,清泉从山间流下,汇到山下的河中,河水清澈见底,湿润的空气充满了植物的清香,我情不自禁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真是沁人心脾。
在沧源的四天里,我们去了中缅边境永和边检站。沧源距离缅甸只有15公里,两山中间便是两国的国界线。两国的山林、田地连接在一起,一望无边,两山之间只有一条小河将两国分开,旱季河水干枯,真是走几步就可出国。这里边境祥和、人民友好,对面的佤帮也经常过来与我们做生意,几十年来从未发生过矛盾。在永和边检站,国旗高高飘扬,出入关的车辆正在接受检查。我们登上瞭望塔,两边景色尽收眼底,真是大美中国。回宾馆的路上,我们去了正在建设的佤族葫芦小镇,这是新近开发的旅游景点,佤族人家沿河而建,门前干净整洁,广场两边的石刻,向人们诉说着佤族的由来和历史,小镇中央矗立巨大的葫芦,象征佤族人是葫芦王后代和对葫芦的崇拜,小镇建成后,将会进一步促进沧源旅游业的发展。
我们去了翁丁佤族原始村落,在佤族语言中,“翁”为水,“丁”为接,意为连接之水,因为村落边有几条相互连接的小河而得名。原始佤族村落都有寨门,门口坐的老人们对进入寨子的每一个人的额头上都点上一个黑点,代表幸福之意。村落路两边的树桩上都挂着牛头骨,这是佤族的风俗,佤族村落每年都镖一头牛来祭谷魂,然后把牛头骨挂在树桩上,以保一年五谷丰登。翁丁佤族村落有98户人家,400多口人,近几年政府为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出台政策在山下建了佤族新村,村民离开世代居住的茅草房开始了新生活。我们参观了佤族人世代生活的茅草房,看了他们祭祀的场所,听了讲解员关于翁丁部落的历史介绍,登上村落最高点看了村里的全貌,回来的路上又看了建成的佤族新村。对比之下,真是感慨政府对佤族人民的关心,从心底祝福佤族人民生活更美好、更幸福。
我们还去了沧源崖画谷风景区的千米国画长廊和崖画。沧源崖画谷风景区是一个集民族文化、民族风情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风景旅游区,全长78公里,面积600多公顷。千米国画长廊位于景区中段,景区壁画约有3公里长,在80到280米的山上,壁画陡立成崖。有的崖面参差不齐,蜂窝状溶孔密布;有的如刀削斧劈平整光洁;有的像一层层梯田。崖面由于杂质浸染及各种植物的点缀变得色彩斑斓,如同一幅巨型壁画,描绘了古老大地的沧桑。一条蜿蜒的木栈道延伸在绿色的甘蔗林中。我们走在栈道上,沿路欣赏高山壁画,仿佛进入人间仙境,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手中的相机不停的拍照,唯恐漏下这美丽的风景。
看完千米国画长廊,我们又爬山登顶,去寻觅那高山崖画。在攀爬了几百级台阶后,在一面约五六十平方米的石壁上,我们终于看到了刻在上面的包括人物、动物、房屋、树木、太阳等大大小小的图案,有的清晰可见,有的残缺不全。但这就已经让人感到震撼了,因为这毕竟是三千年前留下的、在崖壁上凿刻的画作。看到这些,我深感先人的聪明才智,居然把人间的生活刻画到这样的地方,而且有的石刻至今还保留着颜色,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沧源不仅是个风景美丽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歌舞之乡。按佤族人的话说就是:佤族人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在沧源的几天里,我们的确有了深刻的体会,除了宾馆工作人员欢迎欢送的歌舞,晚上散步时还看到了有民族特色的广场舞,那火热的场面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加入歌舞人群之中。有幸的是我们赶上了当地佤族民众的歌舞比赛晚会,人们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赶来,男女老少齐聚一堂,围着篝火载歌载舞,表达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在沧源听的最多、唱得最多最响的就是《阿佤人民唱新歌》这首歌,这是佤族人民发自肺腑的歌,他唱出了佤族人民对党、对毛主席、对新中国的热爱。来沧源几天,我体会沧源之美,美在青山绿水、美在人文地理、美在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美在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将边疆建设成美丽富饶的家园。
回北京已经一个月了,每当我回想起在沧源的日子,《阿佤人民唱新歌》那欢快的旋律就在脑海中响起,我的思绪就好像跟着天上的彩云飞、随着流水转、绕着青山走……
(作者高玉萍系区人大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