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退休人员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变化,使老年人学习书画的兴趣不断增强,以书画教育为主的海淀老龄大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海淀老龄大学自1984年建校以来,始终坚持以书画教学为主,多年来,始终围绕老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如何学,不断探索感悟老年书画教育的艺术魅力,至今已有35年的历史。经过35年的不懈努力,学校在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探讨、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传承历史文化精髓,学好、教好中国画
中国的书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它与西方的写实绘画艺术不同,在景物的绘画艺术中,重在写意,通过景物的形象,借景抒情,表现人内心世界的精神追求。这是美学的最高境界,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景物的和谐统一,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人生境界。这门古老的绘画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焕发着勃勃生机,能使人学艺永无止境。
为了充分认识中国画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教好中国画,海淀老龄大学多年来坚持请明师,创名校的高起点办学方向。提倡名师出高徒、强将育精兵的办学理念,努力建立一支稳定、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首先在师资的选拔上,做到好中选好,优中选优,学校请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校名,并且聘请花鸟画大师田世光、白雪石、卢光照、齐良迟、李燕等一批著名画家为学员讲绘画课。自古书画同源,讲书法课时请刘炳森、欧阳中石、梁志斌等众多著名书法家和大学知名书法教授为学员上课。建校35年来,先后有140多位著名画家、书法家来校讲课。这些名家的到来,极大地开阔了学员的视野,满足了他们精神和文化需求,有效地保证了学校的办学质量。
经过30多年的努力,现在学校已建成一支由知名画家书法家、经验丰富的专业退休教授为骨干,老中青相结合的稳定的专业教师队伍。这些教师,他们大多从小就热爱书画艺术,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有几十年的学习和授课经验,能用生动的语言及典型事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实践,深入浅出地讲授中国绘画历史。通过无数生动的典型事例,使学员认识到,老年人学习中国画,绝不是简单的消遣娱乐,寻找精神寄托,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老年大学的绘画教学,与传统艺术院校的绘画教学不同,必须针对学员的特点因人施教,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老龄大学的学员,由于年龄大,精力有限,专业基础参差不齐,所以原有的教材和教学方法都不太适用。在建校的初期,由于经验不足,老师按艺术院校的教案教,学员一周上几门课,工笔、写意、山水一块学。经过一段实践发现,由于学员对中国画缺乏系统的了解和认知,虽然都懂一点皮毛,但都不精,除了老师教的几张范画的造型外,依然是什么也不会画。
经过教学实践的总结,逐渐摸索总结出,老年书画教育,必须根据老年学员的特点和需求,安排学科和课程,要做到 “学科全,少而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因需施教,突破难点,循环往复,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早在1985年就编写出了全国第一部《老龄大学教材》,经过逐步完善编写出一套适合老年教育的教学大刚和教材。为学员学好中国画,奠定了理论基础。
通过多年的艺术教学实践,老师和学员,大多能做到站在世界文化之林的高度,怀着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教好、学好中国画,能够全面认识中国画的民族特征,历史特点,整体结构,技能技巧。教师做到结合绘画教学的实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脉,教授中国画的精髓。经常讲,反复讲,把这些理念及思想,贯穿于绘画教学的全过程,使中国画的正脉和精髓,深深地扎根在教绘画教学实践中。
二、从东、西方绘画艺术观及画面线条技巧,感悟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东、西方绘画的艺术观,本质上是大相径庭的,绘画艺术中的线条,是构成东、西方绘画的基础及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画的艺术观是以写意为基础的,画面的灵魂是,意在笔先,是写意的,中国画的标准经过几代人的总结,潘天寿、齐白石老先生概括为“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的不是形似,是神似,是意境,是品味,在似与不似之间,以意为主,中国画的线条,意识很强,既有写实性,又有抽象的写意性,抒情性,用笔墨线条表达作者情感,造成绘画效果。
为了表现作画者情感,线条既可以画得浑厚苍劲,也可以画得如行云流水,自然洒脱。中国画的线条,不是画出来的,和书法一样是写出来的,有起笔,也有收笔,也讲究起、承、转、合,跟音乐相通,充满了节奏感和单元性。因此,线条就是中国画的基本功,如何评价一幅画,首先看线条。比如画写意花鸟画的藤线和老树干的线时,就要力透纸背,带着劲儿,连拧带转,连拖带拽,有松有紧,有虚有实,充满了节奏感,这样画出来的线条才有生命力。
在中国画的线条品格中,多追求崇高境界的线条。这种线条有的刚健挺拔,有力有气,气韵贯通,阴阳顿挫,雄浑奔放,引弓待发;有的浑厚苍劲,如高山坠石,惊蛇入草,有力度有速度,有精气神,充满了中国人喜爱的阳刚之美。还有另一种线条是洒脱飘逸,轻松活泼,如行云流水,沉静流畅,自然朴实,无任何雕琢感。
老龄大学在绘画课的课堂上,为了传承中国绘画的精髓,就非常重视线条的笔墨功夫,在教课中,评作业时不仅看学员的造型能力,主要看线条的笔墨功夫,老师为了启发学员,练习线条的基本功,还多次介绍自己的经验:回忆他们年轻上大学时,为了练习画线条,每天都要画满一摞旧报纸,一直练到手哆嗦,吃饭都端不住碗,才找到各种线条的表现手法。
海淀老龄大学,教大写意花鸟画的教授马恩甫老师,师从一代花鸟大师郭石夫先生,一学就是40多年,对中国传统写意花鸟画的基本功,有很深的造诣。他在教学中很重视学生基本功的练习,每次讲课,都能结合学员作业的具体画面,先讲章法,笔法,特别重视线条的练习,不厌其烦地反复示范,什么笔法画出的线条是活的,有生命力的,什么笔法画出的线条是死的,没有生命力的……通过无数的生动实例,使学员对中国画的线条之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艺无止境,一生永攀登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我爱丹青,不觉老之将至”的传统。海淀老龄大学,自建校35年来,已培养出2万名书画爱好者,学员们经过初级班、中级班、研修班学习,他们学到了知识,活跃了生活,获得了健康,提高了艺术水平,找到了文化养老的精神家园。他们中有近千人的作品参加了省、市、区以及全国各类展览,有近百人在展览中获过奖,他们的有些作品,在各省以及中央电视台展播,很多作品被国内、外单位和个人收藏,被有关出版社出版, 还有不少学员被中外各类学校聘请为中国画教师及辅导员。
有些学员,随子女出国定居,就在国外被聘为教授中国画的老师,受到了外国人的欢迎,成为在国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有生力量。
通过在老龄大学的学习,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走进了老年人的生活,成为他们精神文化需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不仅学员的绘画和艺术鉴赏水平有很大提高,同时也使老师们的艺术生命得到延长,教育理念和思想得到升华。如李风玺老师,自幼喜欢画画,考上艺术院校后经过理论实践的系统教育,众多的名师指点,东、西方绘画理论技巧早已融会贯通,毕业后30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使他的绘画艺术水准,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看李老师的画,经常使人感到,在他的笔下,是花又非花,是树也非树,似乎一花一木总关情,大自然中的万物生灵,都被他赋予了艺术的生命。在一次画展上,李老师画了两幅革命前辈刘志丹和习仲勋的巨幅画像,被安排在展览馆一进门的显著位置上,得到了参观者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在这两幅画的创作过程中,李老师怀着从小对英雄的崇拜心情,熟练的运用东、西方绘画技巧,把人物的形象和内心世界有机的融为一体,使两位革命前辈气壮山河,英勇不屈的英姿和气质,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刘志丹烈士80多岁的女儿参观了画展,当她走到刘志丹画像前,立刻老泪纵横,泣不成声,仿佛又见到了她心中久别的父亲,参观画展后,不仅接见了李风玺老师,还亲笔为这幅画题了字。
很多老教师,他们退休前就是大学教书法和绘画的教授,退休后在老龄大学又教了二、三十年,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他们对老年教育、教材、教法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知。通过教老年人书法和绘画,很多教师都能从理论的高度,理解和认识,老年人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他们认为,老年人学书画,这是一种落叶归根的文化回归现象。因为,中国书法和中国画,浸润着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性格,是典型的独特的民族语言符号,退休后老年人来到老龄大学,学中国传统书法和中国画,是因为他们的血管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液,骨子里遗传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找到了自己的文化归属和精神家园。经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老龄大学的教师队伍,已成为搞好老年教育的宝贵财富。
很多学员,通过老年大学的学习,是绘画给了他们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不仅圆了绘画梦,获得了美的享受,产生了美的联想和共鸣,增强了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的潜质,也使他们的业余爱好得以延伸,使他们的才艺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使他们的艺术品位和鉴赏力得到了升华。这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不仅使他们身心得到了愉悦,更给他们的生命注入了无穷的活力。
海淀区委统战部原副部长陈佳立从小喜欢画人物画,退休后如鱼得水,一直在老龄大学学习深造,并且拜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杜希贤教授为师,她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绘画上,不管谁找她画像,都有求必应。十几年来,她画了260多幅人物画,多次参加各种画展。在她的笔下既有饱经沧桑老人,又有活泼可爱的孩子;既有人民领袖、又有将军和士兵;既有明星演员,又有工人农民。她笔下的人物,横贯古今,既有清代女词人顾太清、耶律楚材、纳兰性德,又有民国时期的社会名流,熊锡龄、李石增、张之洞……既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许世友……又有抗日将领姬鸿昌、佟麟阁、张自忠和革命烈士秋瑾、赵一曼、刘胡兰。她多次参加画展,精湛的画技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有一次,巴基斯坦国法赫特侯赛因汗中将要访问国防大学,有关部门找到了陈佳立,她仅凭一张照片和相关资料,就为将军画了几幅画像。后来国防大学从中选了一张,作为送给将军的礼物。这张画像,特别是将军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闪烁着犀利的目光,把他那饱经沧桑、戎马一生的精神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当将军看到这张画像时,很是惊讶,高兴得赞不绝口,把这张画像带回国,作为珍贵的礼品收藏了。2012年北京电视台《晚晴》栏目,采访了陈佳立,并在北京电视台播放,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多年以来,海淀老龄大学的教师和学员们,已经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在社区及单位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老龄大学已经成为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寻求自身社会价值和完善自我价值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到老龄大学学习书画,也就成了老年知识群体生活的新时尚。
(作者张秀慈系海淀区政协退休干部)
版权所有:中共海淀区委老干部局京ICP备05083640号
设计制作:中关村科学城城市大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