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龄大学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作者: 发表日期:2019-02-18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先后在海淀、西城、清华园、京教等老龄大学教书法课,陪伴着一批又一批老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黑发到白头,至今已经三十多年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可以说老龄大学的诞生、发展、成长就在这个伟大的进程中,这一代老年人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上课时我曾讲,我们这一代老人是幸福的,“文革”当中,老一代书法家有多少珍贵的墨迹、碑帖、手稿被毁掉了。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沈尹默先生文革期间被迫写检查,检查一贴出去,就被人揭走了,老先生只好再写。相比起来,我们是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古人的法帖,这些法帖被作为民族的文化遗产,再不会把它们当成“四旧”而毁掉了。

  我的体会是,当老师先要当好学生。海淀、西城是文化发达的地区,我上课时对大家的称呼是“各位老师”。后来我知道,只有这样称呼才对,因为班里有很多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老教授。有一位戴老,年事最高,她曾对我说,她是和钱学森共乘同艘船回国的。还有两位艺术学院的老先生,她们是刘炳森、毛水仙、杜希贤等艺术家的老师。班里还有红旗杂志社的编委,有中央编译局的老前辈,有我国机械工程的老专家,老将军等,他们不仅字写得好,而且具有多方面的修养,是我这个50年代才上小学的人无法企及的。这仅是我知道的,还有许多老师所从事的专业与学术成就,我还不够了解。

  在清华园老龄大学上第一节课,我对大家说:“到清华园来上书法课,我是不够资格的。因为1927年,梁启超先生曾为清华教职员书法研究会作过题为《书法指导》著名演讲,深刻阐述了书法之美。我只能是和大家一起学,现在我考清华肯定考不上。”老师们都笑了,只有尊重老师们,老师们才会无保留的帮助你。我写的《草书教程》出版后,清华的张老师对全书做了校勘,她深入细致的程度令我十分感动。

  在海淀老龄大学授课时,我曾对久居法国的哲学家、艺术家熊秉明先生在书法培训时用“盲书”提出了异议。下课后,一位姓程的老人非常和蔼地对我说:“你认识熊秉明吗?他是我的朋友,现在我们还通信,我把他信里有关书法的内容复印给你。”从老人给我的复印件上看,熊先生对书法确有他独到的见解。信是用毛笔写的,虽久居国外他的书法仍然很精道,很洒脱。后来熊先生在美术馆举办作品展,程老还把请柬寄给我。

  我原是学美术设计的,中文专业是我自学的,读书是很不够的,在老前辈面前生怕读错了字,讲错了话。所以上课的日子,我总是五点多钟起床,把要讲的内容再看一遍。上课时我是不带讲稿的,现在七十多岁了,对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不自信,所以备课重复的遍数就更多了。

  我从来不相信能用语言描述出用笔的过程,如用多大力度提按、用多快速度行笔,手怎样就不抖了,墨怎样就不洇了,就像对不会骑自行车的人,讲骑车怎样不摔倒一样,是讲不出来的,也是不起作用的。学书法靠的是形象思维,靠对形象的把握能力。强调“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点的方圆、画的曲直、长短、轻重、分布的疏密,都靠观察、靠比较。把自己的观察结果尽可能准确地写在纸上。讲评作业时,用投影放大展示出来,与同班其他朋友的作业比较、与原帖比较,肯定成绩,纠正感觉不对的地方,几次反复,深入实践,必能提高用笔与结构的能力。

  “老则思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发挥老年人擅长思考的长处,多提供思考的材料。如碑帖的时代特点、作者介绍、碑帖内容,目前出版的几种拓本的优劣比较等。进而扩大到书法史、书法理论、和文字学、金石学的基本常识。有计划、随时简要地、趣味性地在课堂上讲授。但也要注意“学成规矩老不如少”的问题,许多老年人临帖似是而非,带有很重的个人习惯乃至习气,这不是短时间能改变的。我的办法是:找出一两个明显不似原帖的字,用同班的优秀作业,用教师的示范相比较,每个细节认真对照。让他确实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逐步地改正,稍有进步,就应鼓励。

  年岁较大的老人,手有些颤抖,写出的字朴拙而有天趣,就不必用太严格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清华园有一位吕老师,他的眼睛不好,手也颤抖得很厉害,但写出来的字却很有趣味,似乎受到过吕凤子先生的影响。我把他的字用投影放大给大家看,下课后有位老师告诉我:吕老师是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后人,从小受过很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吕老师也告诉我吕凤子先生确实教过他美术、书法。对于这样的老人,要尊重、多鼓励,让他们看一些大书法家晚年的作品,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格去临摹,在享受艺术中学习艺术。

  我的本职工作就是书法教师,在首都师大、在欧阳中石先生的指导下工作了近三十年,2005年退休,2007年入北京文史研究馆为馆员,所以研究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是自己的责任。我原来任课很多,因为身体原因,几年前有些课就让我的学生们接下来了,我相信他们的业务能力,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尊重老年人。现在他们的课讲的很好,有些老学员戏称他们为“小夫子”。

  现在我还在海淀、西城老龄大学作一些古文字学讲座。学校领导对我非常关心,非常照顾。我表示由衷地感谢,并决心继续为老年教育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此文是海淀老龄大学资深教师卜希旸先生在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做为全国老年大学教师代表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