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我阅二十一集海淀文史王密林先生的《晚清禁卫军.西苑兵营…》一文:“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2月清廷颁布诏书,正式组建禁卫军。屯驻之地选在西郊已荒废的畅春园及西花园,相对于北苑、南苑的驻军营房,这座兵营被称‘西苑’。”不禁使我联想到,我曾就读的西苑小学,不就是建在这座旧军营之上的吗?还有一个深刻印象是学校毗临大片的稻田。
旧军营上建校舍。1960年1月,我们全家随在部队工作的爸爸从广州来到北京红山口地区的高等军事学院。因当时院内的子弟小学三年级满额,经联系,我到西苑小学就读,当了住校生,直到1963年升中学时离开。
西苑小学,创建于1956年。建此校原因是西苑地区的一个大的国家机关,当时对外称为中直西苑机关,后来才知道是国家安全部的前身,故学校的生源绝大多数是机关子弟。西苑小学名气并不大,而小有名气的罗援将军和他的哥哥都是该校的毕业生,我们曾是校友。学校毗邻西苑机关,校舍如上述是在前清时期的军营旧址上建起来的,西苑兵营的营房建筑是联排式二层楼,砖木结构,人字屋架,铁皮屋面,木地板。建校时,兵营所含48座楼已被划分为南一院和北一院,西苑小学仅占南一院的西五和西六两座楼。南面的是教室楼,北面有住校生的宿舍和食堂。儿时印象中,给人的感觉是校舍十分破旧,墙壁斑剥落离,地板早就没了颜色,粗糙的木纹显露出来,踩在上面嘎吱嘎吱作响。有时淘气的男生在二层追逐打闹,发出的响声更大,使人会担心塌陷。有的地板甚至裂开较大的缝隙,稍不留神,铅笔会滚落到缝隙里去。屋内光线很暗,北面教室上课时常要开着灯。冬季要生煤火炉,夏季倒是比较凉快。
尽管办学条件很差,可是教学质量并不低,当年校长王慕昭是后来离休的资深老干部,她治学严谨是出了名的,十分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住校生抓的更紧。学校每年都会有60%的考生考入重点中学。我们1963年那届,70名考生中,连同我有18人考入北京101中学。还有多名考入北大附中、人大附中、47中等,就成长与发展,学校也陆续出了一批诸如罗援将军这样的人才。
如今,西苑小学已经成为北京101中附属小学了。
夏季枕着蛙声入眠。学校和西苑机关是坐落在农村当中的,南面铁丝网外,有一条小河,河的对面是闻名的、大片的京西稻田园。印象较深的是,每到夏季蛙声不断,或鼓噪齐鸣,或此伏彼起。可以说,我们这些住校生是枕着蛙声入睡的。咕呱咕呱的青蛙鸣叫声,有时会融入我们的梦乡。据有的男生回忆,暑假期间,淘气的孩子常常钻过铁丝网,用绳头绑着蚯蚓去钓青蛙,一钓就是一袋子,回家自己处理,红烧田鸡好吃极了。当然现在青蛙已经不许捕捉了。每当回忆到此,会联想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句。
热天听课有蝉声伴奏。夏天来临,骄阳似火,知了开始活跃了,上课时的知了伴奏声,至今犹不绝于耳。当然,蝉声并没有干扰我们听讲,打趣说,反倒是有提神醒脑的作用。粘知了是男同学的长项。偷一点面用水和成为粘度极强的面筋,缠绕在长长的竹竿顶部,顶着似火的骄阳,在大树下,循着蝉鸣声瞪眼找着金蝉,将竹竿慢慢伸上树,对准蝉儿迅速一摁,被粘住的蝉儿拼命抖翅鸣叫,但已经无力回天,乖乖被囊入手中。如今,这些成为许多已经年届七十的男同学津津乐道的谈资。
竟然还有斗蟋蟀节。暑假来临,学校周边成了男孩子活跃的领地。夏末的晚上,哥几个带着手电,自编的蛐蛐罩和小竹桶,到有乱石头砖头的地方听着公蛐蛐有节奏的鸣叫分辨出叫声更响的慢慢翻开石头、砖瓦片,看到了大个的蛐蛐心中很兴奋,但要屏住气,说时迟那时快,用罩子迅速将蛐蛐扣住,立即将罩子扣在手掌上,慢慢将蛐蛐握在手里,将虎口对准竹筒口后松开,使蛐蛐钻入竹筒口,立即用纸团堵口,蛐蛐束手就擒。那时,每年8月8日是西苑机关南二院的斗蛐蛐日。是日,各门各户的孩子们,甚至还有个别大人拿着大大小小的装着蛐蛐的罐子,来到大家熟悉的空场地,一家家结对进行蛐蛐厮杀,好不热闹好不兴奋。这些都成为了学校的趣闻乐事。
久远的西苑小学竟然与旧兵营有如此的联系,如今毗临稻田的学校在北京城里已不多见,都成为了凝入心底的美好回忆。时感有趣,时感温暖。
(作者系中关村科学城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