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召院士成就人生伟业的秘诀

作者: 发表日期:2019-01-02

  周光召院士是著名物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最难忘当年采访周光召院士时,我刚刚说:“您是世界知名的杰出科学家……”就被院士连连挥动的大手打断了,“你可千万别这么说……”,态度诚恳,语调真切,那一刻的情景,我至今仍铭记心中。
  几十年来,周光召先后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对理论物理、粒子物理有深刻的研究。他积极参加并领导了我国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第一颗氢弹的研制成功,为我国战略核武器的设计、定型,以及其它一系列科学试验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周光召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是美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院士……除此外还被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6所世界知名大学授予博士学位。1996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通过,将国际编号为346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光召星”。这还不是“世界知名”的“杰出科学家”吗?
  当问到院士何以取得如此辉煌业绩时,他总结的关键词是“学习”:即主观努力、善于学习、抓住机遇。
  当年日本侵略中国,多少青少年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周光召也不例外。学习基本上荒废了,只断断续续读了几年小学。以后到重庆上南开中学,他遇到了一位让他终生难忘的数学老师唐秀颖。在唐老师的教导下,周光召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成绩提升很快,而且让他树立起学习的信心。1945年日本投降,那时,周光召还差一年高中才能毕业,就以同等学历资格报考了清华大学,被清华大学先修班录取。
  清华大学优秀的师资队伍,为祖国培育了无数良材,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周光召如鱼得水。由于没有按部就班地学习,开始时成绩并不理想,当时,他的社会工作是管理图书馆,这也为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他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刻苦学习,久而久之,他的学习赶上来了,超过别人了,到大三时已非常突出,受到了教授们的青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1年,他成为著名物理学家彭桓武的研究生,这是一位才德兼备,以后同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导师。名师出高徒,周光召的学习之路更加通坦。
  周光召虚心好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能在身边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他说:“许多同学比我学习好,但为什么后来没有那么高的成就呢?因为他们受的挫折少,自尊心过强,妨碍了他们向别人学习。不像我们在中间,不被注意,总可以不断地向别人学习。”心态平和,善于向别人学习,是周光召院士成功的因素。
  在别人看来,周光召院士是幸运的:考上清华,留苏学习,参与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走上科学院和国家的领导岗位……对于机遇,周院士有独到的见解:“机遇到处都有,能不能抓到与你平时的积累有关”“一个机会没有了,也许下一个机会更好”。平时的积累就是:不放弃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努力做好交给自己的每一件工作。几十年来,不论工作有怎样的转换,他都努力做出优异的成绩。
  周光召的另一体会是:学贵于行,“需要”是学习最好的动力。
  远在1961年,周光召奉召回到祖国,接受了研究、制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任务。原子弹,这是多么神秘而具有威慑力量的武器啊!美国在广岛、长崎扔下的两颗原子弹让全世界谈虎色变。为了打破核大国对原子弹的垄断,为了中华民族再不受列强的蹂躏,周光召和所有参加研制的科技人员、工人抱定一个信念:“一定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制造出原子弹。”
  然而,谈何容易?当年美国研制原子弹,曾集中了全世界几十位学术上最有成就的科学大师,例如玻尔、费米、奥本海默等,而我们多数是平均23岁的热血青年,周光召那年33岁,长他14岁的导师彭桓武已是长者。
  核大国严密封锁着制造原子弹的知识。没有参考资料,用的是乌拉尔氏手摇计算机,即使进行一次简单的计算,也要用手摇多次。茫茫戈壁夏天赤日似火,冬季呵气成冰,周光召和所有的科学家一起,夜以继日,怀着拳拳爱国心,将全部精力和才华投进去。学习学习再学习,钻研钻研再钻研。过分的辛劳让周光召病倒了,他拖着病体,继续工作着。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伴随着一声巨响和冲天的火焰,硕大的蘑菇云在戈壁滩上腾空而起,“我们终于成功了!”亿万人欢呼雀跃。接下来还要制造氢弹,唯有这样,才能与战争狂人抗衡,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周光召等科学家又投入了新的战斗。“需要”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周光召体会得太深了。
  在历任核武器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务后,1987年周光召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院长,从一位自然科学家转变为国家最高研究机构的领导。在这些位置上,他又开始了新的、更高层次的学习里程。
  他表现了非凡的管理才能,在他上任后,奉行开拓精神,在中国科学院形成民主、团结、融洽、活泼的学术气氛,为科学家们创造一个身心舒畅的工作环境。同时,他提出了“一院两种运行机制”,不仅办成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研究所,还要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外向型企业,现今极具影响的三环、联想等企业应运而生。
  在科学事业上成就卓著,在领导岗位上业绩辉煌。周光召院士不承认自己有天赋,笃定认准是因学习。院士给青年人题词:“学贵于行”,他说:要不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终身学习已成为社会的必需”——这就是周光召成就人生伟业的秘诀。
  (作者佟秋敏系中关村中学退休教师)